张 晟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知”、“乐知”才能以学为乐。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把学生的好奇加求知欲吸引住。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对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大胆地尝试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探究式教学),打破了原先思品课堂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合作的意识。
以下是笔者在思品课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个探究式教学初试:
1.以幽默语言漫画引入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抽象乏味,恰当地利用漫画和幽默诙谐的比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以选用漫画“渴望”,画面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山林田野,杂草丛生,令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二是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田野,此时人被挤向顶楼,他的心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定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又如讲“资产阶级多党制”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笑话:“在一个家庭中有很多孩子,有丈夫前妻的小孩,也有妻子前夫的小孩,俩人结婚后又生了小孩。孩子们打架了,妻子对丈夫说: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联合起来打我们俩的孩子。”教师平时注意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笑话或幽默故事、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必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欢乐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2.连锁式提问
思起于疑。问题的提出是多种途径的。可以是日常生活时事新闻中产生的,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如以三鹿毒奶粉案件为材料背景,可以设置几个连锁问题:A.上述问题反映了我国市场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有哪些?B.你认为怎样才能遏制此类问题的蔓延?对上述问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较好地链接课本,才能正确指出具体社会问题;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环节,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有关联性、指向性,难易要适中,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为学生参与新课教学奠定基础,通过教师设置情景,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3.材料收集和社会调查
例如:讲授初二《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课之前,给学生事先布置了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可以是文本的、图片的、动画的,学生通过从杂志、报纸、网上下载等方式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学生竞相发言、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如上完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框题后,布置了调查与实践的作业。(一)调查:1.你们家纳税了吗?2.有哪些税?3.大约一年纳多少税?4.你哪些生活变化与国家税收有关?(二)活动:请你设计一个税法宣传行动,并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在自主探究中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明辨是非,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社会现象中认识社会的主流本质,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完成教学目的。
4.案例分析
讲完一个复杂概念后,如果不和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往往不能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在运用时会不免出错,这时候,教师把典型的活活生生的案例交给学生,让学生进入角色,演练揣摩,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初二学生学习正当防卫的概念后,我选取了这样一个案例:“小王在回家的路上,因行路问题与应某等四人发生争执,应某等人仗着人多势众,对小王拳打脚踢。小王逃避后,他们又紧追不舍,并操起铁器追打。情急之时,小王从路边店内捡起一把菜刀予以迎击,应某等人才逃散,小王也没有再追。事后应某因伤致死,同伙三人也受了轻伤。对王某的行为,有人认为是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有人认为是正当防卫;有人认为是防卫过当,请给予正确评判。”学生们为了判断以上三种认识正确与否,从正当防卫的四个必备条件入手,认真研究案例材料每个细节,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小王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对正当防卫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有了深入的理解。
5.合作交流讨论
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先让学生分组对探究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各抒己见,在讨论与交流中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合作探究中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人际间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互相启迪,丰富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当然,探究性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时事引入法、设置悬念法、歌曲故事法、多媒体图片等方法。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探究中实现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探究的欢乐。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李关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