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的《石竹兰图》

2009-12-10 08:52刘如仲
文物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郑燮画竹潍县

刘如仲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以板桥名世,扬州兴化人,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首。这幅郑燮绘的《石竹兰图》,水墨纸本立轴,高244厘米,宽119厘米。署“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相翁年学老长兄政”,“板桥弟郑燮写”。钤“郑燮”白文、“七品官耳”白文、“直心道坊”朱文、“郑为东道主”白文等印。

这幅画是郑燮乾隆十八年画赠清大学士高斌之作。高斌,满洲镶黄旗人,高佳氏,初隶内务府,历官吏部尚书、议政大臣、文渊阁大学士(《钦定八旗通志·高斌赋》)等官。

乾隆十二年(L747)潍县发生严重灾害,政府已免去山东赋税。乾隆十三年三月,清政府派文渊阁大学士高斌(相公),同左都御史刘统黝赴山东潍县视察灾情和放账,56岁的郑燮随高斌放账,两人从此开始了交往,并互相赋诗唱和,郑燮有《和高相公给赈山东,道中喜雨,并五日自寿之作》云“相公捧诏视东方,百万陈因下太仓。天语播时人尽饫,好风吹处日俱长。村村布谷催新绿,树树斜阳送晚凉。多谢西南云一片,顿教霖雨遍耕桑。”(《郑板桥诗文书画,诗文卷》,民族出版社出版)。从此,郑燮和高斌往来密切。直到乾隆十八年(1753),高斌还为《板桥先生册印》写序“镌法道劲,已臻神化,有古钗脚,屋漏痕之砂”。(《郑板桥在潍县》,第六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郑燮于乾隆十七年辞官,但一直逗留在潍县,于十八年春返回扬州。这幅《石竹兰图》很可能就是郑燮返扬州前后画赠大学士高斌的。

《石竹兰图》在郑燮的若干著录中均不见,有关论文中亦无,很可能为高斌及后人一直保存下来,这幅郑燮晚年所作之珍品辗转至今始得与众人见面,实属有缘。

整幅《石竹兰图》,用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峭雄劲的石峰,有的像竹竿一样直耸云端,有的欹斜向上,有的悬岩陡壁。石峰基本不作皴擦,不施渲染,偶作简单的皴斫,使画出的石质无孔而更加坚硬。石上偶有点苔。峻峭的山石变化多端,有人称之为“怪石”。郑燮说“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石》见《郑板桥诗文书画·诗文卷》)。石中突兀的岩缝正是修竹丛兰生长之处。

图上的瘦竹矮短而挺拔,竹枝虽然短小,但不脆弱,极其昂然。叶少而肥,更显苍茂,磊落潇洒,简洁清秀。有的细竹还倒悬于峭壁之上,很有生机,表现出了生命之顽强,它顶着逆风翻卷,尤显其清高,大有不可侵犯之势。他说竹“只有青山是我家,峰根岩缝并秋砂;因兹秉得坚刚性,历尽东风瘦不斜。”(江都图书馆藏《竹石图》题诗)。郑燮所画之竹,形成了自家的风格,叫“郑竹”,即“冗繁削尽留清瘦”。就是干枝要细,叶少要肥的简瘦美感。他说书法如画竹,书法有浓有淡,画竹亦有浓有淡;书法有疏有密,画竹也有疏有密,充分发挥了他书法与画竹艺术的结合。叶衍兰在《清代学者像传》中说郑燮画的竹“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三分之二都在画竹,对竹有深厚的感觉,在《题画竹》跋中说“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他还在《竹》中说“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板桥诗文书画诗文卷》)。

画面上悬崖峭壁之石缝里,生长着一丛丛分散的山野之兰。这种兰只能生长在山野,若栽入盆中,即会憔悴而死,他在《画兰》中题道“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他在《深山兰竹图》中还写道,“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生动写出了绝壁幽兰之生长状况。郑燮用浓墨草书之中坚笔法,画出长短兰叶的阴而,以淡墨书法之技画出兰叶之阳面,形成了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的兰叶,伴以淡淡青绿的兰花,好似蝴蝶舞动,使人能感受到兰花春夏之际的幽香。

猜你喜欢
郑燮画竹潍县
清 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盆兰图》
郑燮常用印
画竹题诗
郑板桥智断案
幽兰图
潍县城隍庙戏楼和郑板桥的戏剧思想
咏竹、画竹情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