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春秋话收藏

2009-12-10 08:52
文物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邮票艺术品书画

王 钧

中国大陆收藏活动60年来经历了从低潮向高潮,从少数人向广大群众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使地主老财的家当被分给贫下中农,除极少数开明人士外,农村已无收藏意义上的大户人家;在城市,收藏文物的各届人士常将珍藏献给国家,如北京张伯驹、天津周叔繡、上海潘达于、合肥刘肃等,郭沫若、郑振铎等国家干部更是将收藏的甲骨、陶器等悉数交给国家。这些慷慨捐赠,缓解了故宫等处大量宝物被运至台湾而造成博物馆藏品不足的窘境。

邮票、像章、红宝书是收藏低潮期的主题

1956年前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古玩店成为公私合营的文化商店。那时,一位部长的工资约三四百元,一位科长的工资也就70元。在工资偏低情况下,收藏活动处于低潮。但仍然有少数有识之士和知识分子,从微薄的工资和稿费中节吃俭用,为自己,也为国家收藏,如田家英、邓拓、李一氓等。文物也不太贵,50年代末60年代初,北京琉璃厂、隆福寺等地书画古玩店的一幅明代王铎大幅草书标价80元,赵之谦篆书对联20元;黄胄因《洪荒风雪》在1957年苏联莫斯科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金奖而声名鹊起,其所绘新疆少数民族舞蹈女孩画作也就几十元。

唯一大众化的收藏就是邮票了。面值不高的邮票成为老少咸宜的收藏。青年学生每周总有一二次在放学后,带着节省下的几角零花钱,步行到北京东华门集邮公司门市部买邮票,从纪1到正在发行的邮票,一枚不缺。与中国关系密切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邮票,如苏联卢布、戈比面值的盖销票,匈牙利、捷克的体育邮票,波兰的花鸟邮票,甚至是西欧圣马力诺的体育邮票,都是集邮爱好者追逐的对象。邮票交换也是大众流行的收藏活动。

社会动荡也造成收藏的巨大损失。“大跃进”热潮中,一些收藏古钱和铜铁佛像的人士,将成筐的铜铁古钱和明清铜铁佛像及艺术品捐出支持“大炼钢铁”,化为堆堆废铁。“文革”中的“破四旧”是文化艺术品的劫难。在抄家最严重的北京,有一定身份或名望的民主人士、被打倒的“走资派”、有旧家庭背景的居民均遭厄运,木器家具、古玩、书画、古籍图书被整车整车地抄走,或送到造纸厂化成纸浆,或被“红卫兵”毁掉,也有的送到了文物部门。没有被抄家或没有被抄走的古旧物品或书画,所有者也悄悄处理了,以免招惹祸端。当时,北京地安门聚珍斋古玩店收购一幅清末书画大家张之万大幅山水才6元,杨守敬对联3元,冯玉祥对联1.5元。街上有人偷偷卖些旧物,王福庵刻象牙对章、高山冻石对章一共才卖8元。也有人在送造纸厂的旧物中,扯出李鸿章、吴湖帆、陈半丁、吴镜汀等人的书画。

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谁敢谈收藏古玩书画?唯有江青、康生等人,对抄到的文物巧取豪夺。这一时期,唯一没有中断的收藏就是集邮,“文革”邮票是收藏新宠。新的收藏品类是红宝书和毛主席像章。各种版本的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几乎是人人皆藏的宝物。精美的毛主席像章,无论是系着红领巾的少年,还是历经磨砺的老干部,各阶层各领域的人们手里都收藏几十枚到几百枚。像章交流成为新的收藏活动。

多元化的盛世收藏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逐步走上正轨,特别是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压抑已久的收藏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对抄家物品落实政策,这为日后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因“文革”中被侵占私房退还缓慢,相当多的退赔物品无处可放,加之“极左”思想一时难以清除,很多人心有余悸,便将退赔旧物转入流通市场,古玩旧货自由市场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苏州等地诞生了。北京的旧货市场先在天桥附近,后迁到牛街等街旁的小公园,最后集中到潘家园、古玩城、大钟寺、朝外、官园等几处较大市场。

为迎合收藏热,一种新的为收藏和艺术品规范交流服务的商业形式出现了。1992年11月,92北京国际拍卖会挥槌。1994年春,中国嘉德在北京举办首场拍卖会,上海、天津、南京,广州、苏州、西安等地随之也涌现了艺术品拍卖公司。迄今,全国每年有几百场艺术品拍卖会,催生了收藏大腕、收藏大家。流散海外的中国艺术品通过拍卖会不断回流。

随着收藏热潮的高涨,收藏大军迅速扩容,收藏范围扩大。政府部门和收藏大众产生了将收藏活动组织起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共识。于是,收藏协会、收藏俱乐部等民间半民间组织应运而生。1992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成立。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包括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和县城已成立了数百个收藏组织。

收藏取向变化。传统的书画、瓷器、玉器、古钱、木器家具、文房杂项的收藏在延续,但多是“先富起来”的企业家、文体明星和一些文化人的热门收藏,他们往往将收藏看成是与股票一样的投资方式。而在普通大众、老干部、退休职工和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收藏品种,如红色收藏品、火花、票证、纪念章、报刊、老照片、体育纪念品、民俗民族物品等以势不可挡之势,成为收藏者最众、收藏量最大的门类。就连奇石收藏也不是旧时庭院内或文人案头的欣赏物了,成为很多退休人员的最爱:从雨花石到黄河石,人们的足迹踏遍山山水水,寻找可以娱乐身心,又可展示他人的奇特石头。收藏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为商家提供了商机,如以大款和机构为销售目标的限量高档工艺品。

21世纪,全国人大修订了《文物保护法》,出台了《物权法》,这两部法律使私人收藏得到有力的保障,也使人们的收藏从束之高阁、秘不示人转向了为社会服务。每年,收藏组织和收藏家举办上千次展览,并将收藏活动引入了社区、工厂、学校等等;重要收藏研讨会几十场,收藏家撰写的收藏书籍不可胜数。

1996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了马未都、路东之等四家私立博物馆,如今私立博物馆近千家。这些私立博物馆虽有的尚显简陋,但不同程度弥补了公立收藏机构的不足,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收藏、尊重历史、重视文化艺术的传统风尚。

社会传媒为大众收藏推波助澜。收藏杂志和报刊或收藏版起到了为收藏大军指导方向,普及历史文物知识的作用。电视台将收藏作为时尚节目,央视“鉴宝”、北京卫视“天下收藏”、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等是收视率颇高的名牌栏目。

如今,收藏已成为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未来,收藏活动必然向更理性更广泛更健康更壮大的方向发展,将更好的诠释“盛世收藏”的理念。

猜你喜欢
邮票艺术品书画
独一无二的邮票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邮票上的“三月三”
找寻通往童年的那张“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