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行榜缺乏公信力

2009-12-08 08:36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7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排行榜机构

闻 言

“在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评估及评价体系下,大学很有可能沦为大学排行榜里的大学,一流大学成为指标化和数字里的一流大学。令人担忧的是,与这种大学排行榜相对应的评价、评估方法,正在成为一种制度,污染着学术空气。”这是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对外界公开表示的,他的担忧就是当下大学排行榜的现实。

《中国青年报》3月21日报道,天津大学校长龚克透露,曾有一家排行榜的制作机构找上门来索要“赞助”,遭到学校拒绝。南开大学也曾拒绝与排名机构“合作”,该校新闻发言人告诉记者,学校接到过不少类似的来电及传真,明示或暗示校方提供“赞助”,可以换取排位的上升,但学校一概回绝。

这是短短一周内,连续三所学校校方公开批评大学排行榜——3月17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评估及评价体系下,大学很有可能沦为大学排行榜里的大学,“一流大学”成为指标化和数字里的“一流大学”。令人担忧的是,与这种大学排行榜相对应的评价、评估方法,正在成为一种“制度”,污染着“学术空气”——由此把大学排行榜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事实上,从我国大学排行榜推出之日起,质疑就如影相随,具体包括三方面。首先,大学排行榜制作、发布混乱。从学术角度说,任何研究者只要感兴趣,都可以研究大学排名,但是发布大学排名,却必须有一定的资质要求。我国大学排行榜的发布、制作,近年来走向泛滥、鱼目混珠,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资质要求,几个研究者,搞出一套“标准”,弄出一个大学排行榜,然后联系网站或报纸,就可发布自称“权威”的排行榜。

其次,大学排行榜指标不科学、不合理。从国外大学排行榜的制作看,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每每排行榜发布,都会引起争议,原因在于衡量大学发展的指标十分复杂,指标选择不同、赋予权重不同,结果大相径庭,因此,就是排名第一的大学,也经常呼吁受教育者谨慎对待大学排行榜,不宜以排行榜作为选择大学的标准。就我国大学排行榜而言,由于大学制度本身的不成熟,排行榜的科学性、合理性更存在严重问题,不少排行榜都以学校办学规模(包括学生规模、校园面积、教师数、论文数、经费数、获奖数等)作为评价指标,这种指标选择,与学校追求高大全,注重外延发展,不强调内涵质量“相得宜彰”,在我国大学排行榜体系中,美国不少被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会因为学科少(不齐全)、学生规模少(只有寥寥几千人),而名落孙山。另外,就数据收集而言,不少排行榜获得的数据,是从学校网站下载,并未获得学校授权,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很难保证。

再次,大学排行榜潜规则盛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教育者选择学校、社会机构选择教育合作方,需要更充分的教育信息,科学、规范的排行榜制作,确实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是由于如此,不少人看到大学排行榜制作的商机。本来,在商言商,排行榜制作机构如果能努力提高排行榜数据收集的真实性、客观性,努力提高排行榜发布的规范性、科学性、在社会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品牌,这对推动教育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教育信息服务,不无裨益。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排行榜机构,却大搞“钱名交易”,要么赤裸裸地向学校要赞助,要么变相提出对学校进行咨询,也有一些学校主动联系排行榜机构,希望通过赞助等方式获得更好的排名。当一个排行榜可以根据排名对象向机构提供的赞助而更改排名(与之对应,修正排名指标、权重、具体数据)时,排行榜本身已变得毫无价值。

在对排行榜的以上质疑声中,我们常听到两种建议,一是取消民间排行榜,二是让排行榜充分竞争,在竞争中逐渐优化。取消排行榜的建议,很难实施,从教育评价角度说,培育并发展社会中介参与教育评级,当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向,“取消”并不符合这一趋势。而让排行榜浪里淘沙,靠竞争生存,自然从无序发展到有序,笔者也并不乐观——排行榜发展的现实表明,近年来排行榜的科学性、规范性没有丝毫进步,反而潜规则更加盛行。可行做法,在舆论监督之下,排行榜的制作、发布要引入法律监督,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这样排行榜的公信力才能“硬朗”起来。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排行榜机构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排行榜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