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霞
沏一杯茶,茶杯口白气袅袅,杯内嫩芽半浮半沉,那一杯碧澈的茶会让自己的心变得沉静起来。喝茶须得有静气平常心,有淡然从容之态方才能品出味来。不然,怕是只有解渴的功效了。
茶香在屋子里袅袅地回旋,岁月却陡然沉淀下来。正如周作人所说,与二三友人品茶,得半日闲,可抵十年尘梦。而我更喜欢独自品茶,摊开一本书,在茶香的浸透下,赏读自己心仪的书。在午后的阳光里,我用心读丰子恺的《护生画集》。
其实,我并非是完全喜欢品茶,不过是借着品茶的理由,让自己沉浸在内心的回忆中,梳理往事的絮片,捡拾岁月跌落的水珠。
想象这水是从山间而来。山风若有似无,野草的香气直抵肺腑。沿着起伏的山势,那泓清亮的水,携着野草的香气在山岩间淙淙流淌,一路跳跃着,唱着笑着而来。集在一个小潭里,其中便会生出水草,水草拖着长长的辫子迎风摇动,小鱼小虾摇尾抖须,嬉戏而游,这水潭凭空多了几分生命的热闹。那清亮的水还会顺路而下,然后被人灌了带到这里来泡茶。
读书时品茶,茶香与书香浸入心间,书中人物的气节和品性也一同融化进心里,心怀于是解开,茶与书的韵味就把自己醉了。那醉意淡淡的,有些朦胧,有些虚幻,而书中的人就在其间复活了。
读丰子恺的画,读画上余叔同及朱幼兰居士的字,仿佛轻烟飘散,骨清神俊。若天空的极蓝处,有云片如絮,不染俗尘,柔美雅致。一朵微笑,盛开,逝去,仿佛波心的水纹,由密而简,一圈圈荡开去。总是那么沉静,仿佛换一种表情都嫌累。虽是独处,却并不空虚。能领略寂寞的美,也算是修来的佛心禅意。忽然发觉,今天的茶凭空添了清雅。
《护生画集》是丰子恺先生集45年的心血完成的,共有6册,除了采用古诗词及弘一大师所撰的诗文之外,其余都是丰子恺所写。其中第一二集的书法题字是弘一法师,第三集是香港的叶公绰先生,后面的书法笔迹是朱幼兰居士所书。读那书上的字,心须要纯,不能有杂念。否则便读不下去。细心观其字体,心都要惊叹起来。人若无欲无念,一切随缘,莫非字也干净了许多?疏朗简约的字散发着一个人的精气神,灵魂在其间游走,那字仿佛一个人的背影,含蓄内敛,而又耐人寻味。于是就想还原字的主人的样子。
曾读过弘一法师的传记《悲欣交集》,认定这是个难以理解的奇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么有意味的歌曲。因为这首歌记住了余叔同这个人。读了《悲欣交集》这本书后,更深地理解了余叔同,不懂但理解。总觉得弘一法师的人生有两个很核心的注解:痴迷认真和超脱放手。两个极端,但又和谐地共存于一个人身上。唯独没有中间状态的随便和中庸。宗教信仰,无法解决物质形态的种种不足和困境,只对人的精神困惑施加影响。将痛苦转化为珠贝的人太稀有了,弘一大师算做一个吧。
丰子恺先生作为弘一法师的弟子,1928年在弘一法师五十岁时,丰子恺绘护生画五十幅为寿,弘一大师亲为题词流通,此即《护生画集》第一集。
弘一大师60岁时,丰子恺依前例续绘护生画六十幅为寿,弘一大师仍为书写题词。不久,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约,护生画当续绘:“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
丰子恺诚惶诚恐,承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在战争和动乱的年代,在海内外仁人志士帮助下丰子恺如约完成了《护生画集》的第三、第四、第五集,在最后的几年,丰子恺不敢再信守十年画一本的盟约,怕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于是,他提前作画,悄悄地完成了百幅作品,因此而终于能够依约在第五十年时,出了第六集,纪念了弘一大师百岁冥寿,而作画的那个虔敬的学生,却早已在书出的四年之前去世了。从序文中看到这样的故事,我心热而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啊,将此 “心”献佛,无利无求。想想世人的趋利而闹,心中的敬意更深了。
于是,我用心倾听大师的心语,观看大师的运笔走势,与大师神通意会,心竟然渐渐有了力量。人的骨气往往也在书写的自然流动中呈现出来,不是刻意的做作,而是真性情的生成。
若是阴郁的天气如此品茶,只怕情绪也会渐渐明亮起来。书中诗也好,文也好,画也好,大都是劝人向善的。那一个个小故事讲到最后,其实是最简单不过的一个道理——与人为善。生灵也通人性,而人性最终归于慈悲二字。爱也好,恨也好,怨也好,最后的化解只剩下宽恕。我略稍懂了:苦难如果不能省略,那我们只好沉着面对。也许,宽容是最有力量的。情到最深处,寂寞也好,热闹也罢,心中只有慈悲。一颗慈悲的心会安定下来,面向众生,不惧不怨,感念生活。
洗净心尘,河水清得碧澈,天空蓝得透明,身在闹市而心静如水,茶于是越喝越有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