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强
实施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成为课改后课堂上的一种“时尚”,从而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理念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但是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深化,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诸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把联系生活实际作为唯一的方法,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索;教师对情境的创设缺乏全面深入的考虑,虽然耗费了大量心血和教学资源,却未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低下。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究,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情境创设要目的明确
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因此创设的生活情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活跃一下气氛,把课堂搞得热闹一些”,而是要紧扣教学目标,为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提供素材。
例如有些教师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创设了看地图说旅游的情境。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都是怎么到这些地方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答案更多,讨论非常热烈了。大约10分钟过去了,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但就是不能搭到“点”上,没有发现“相遇问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看似热闹、气氛活跃,但是冷静思考就会发现,这种与教学目标相脱离,只图表面热闹的情境创设,非但不能带学生入境达到“数学化”,反而成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干扰因素。
其实在我们创设问题情境时,关键要思考:我们创设情境是为了什么?它能为新知学习起什么作用?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要我们在创设情境前能认真思考这3个问题,我相信我们所创设的情境目的性、情境所呈现出来的问题的指向性就会更加明确,我们也就不会为了追求热闹而挖空心思去生搬硬套或滥用情境。例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几个关键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出几对学生,在讲台前以不同的方式走一走,这样学生对“同时、相遇、同向、背向、时间、速度、路程”等概念就有了亲身感受。情境目的性强,即节省时间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创设与之相符合的情境,学生产生的兴趣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二、情境创设要时机恰当
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在课伊始和课的临结束处着力,这样做也不无道理。一般来说,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新课开始的前10分钟左右比较旺盛;而课的结尾处随着理解的深入,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建立,创设情境往往也会带来一个小高潮。它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追求教学开放度,在不恰当的时机推出不恰当问题情境,或者把后面环节需要解决的内容任意往前调整。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学过程的递进关系,不要随意使用拔高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在恰当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教学情境,或根据某一环节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展情况,及时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高潮。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伊始,就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老师想用下面四根小木棒中的3根小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教具,你们能帮老师选选吗?紧接着教师发给每组学生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的小棒,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结果很多同学只是一味去想怎么能围成,没有去关注不能围的情况。学生上来汇报也都是汇报能围成的。当老师问有什么发现时学生都沉默不语。教师只好让学生再拿出3厘米、4厘米、8厘米的小棒重新进行研究,结果都快下课了,许多学生还是没弄清楚两种情况。由于没有时间,学生来不及进行课堂练习,教师也来不及总结,就草草收场。
很明显,教师创设这个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三条线段之间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但是由于这个情境推出的时机不当,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新课时就拿三根小棒让学生研究,先看看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分类型探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白产生两种情况的原因后,再出示这个情境,学生就能发现其中有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有些不可以,通过讨论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这个情境的效果。
三、情境创设要符合学情
情境创设不仅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经验,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有认识、有体验、有经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更主要的是要关注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是否是学生真正熟悉的。只有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将事倍功半。
例如:在《商的变化规律》的教学时,一位教师以股市交易做为情境导入:
师:(出示有关股市交易表)小王要用8000元钱,买其中的一种股票,可以分别买多少股呢?谁能用算式告诉大家?
由于表中有股票的名称,涨跌幅、总手数、最高价、最低价、成交价、买入价、卖出价等等,太复杂了,学生不知道该选哪个数做除数。
通过老师提示,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后发现:成交价一栏里的数字大多数是小数,好不容易找到几个整数,列出小算式却又不能整除,绕来绕去,就是没有发现商与除数的关系。
这个案例虽然联系了生活实际,但由于情境创设选用的素材超越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自然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实只要换成创设学生熟悉的去游乐园玩一玩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
1. 师:首先让我们来到景色优美的西湖玩玩,同学们打算乘坐游艇,每条游艇可以乘坐8人,三、四、五年级分别需要几条游艇?谁能用式子告诉大家?
课件出示:三年级有80人,四年级有160人,五年级有320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80÷8=10
(2)160÷8=20
(3)320÷8=40
2. 引导观察:(1)仔细观察这三道除法算式题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你发现了什么?(2)从上到下任选两个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说。(3)从下往上看,任选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
3. 汇报交流,板书。多媒体出示商随被除数变化的规律。
这样的情境既是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又紧扣《商的变化规律》的知识点展开设计,学生兴趣很高,自然学得投入、学得扎实。
因此,我们在情景创设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同时应明确我们所教的数学是“儿童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创设的数学情境必须以儿童的生活实际为重心,使创设的情境在凸现“儿童性”的同时兼顾“生活性”。■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