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发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另一类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动。因此,情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始末。由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情感教育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我研究的课题。
一、 充分信任和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愿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是认知与感情合一的高级动物,尤其是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为转移的。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喜欢他上的课,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不仅有助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的人,在1966年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么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真的比“愚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这两组“智商”相同的大白鼠,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罗森塔尔解释说,这可能是由于实验者因信任“聪明”的大白鼠而对它们友好,讨厌“愚笨”的大白鼠而对它们粗暴造成的。
这个实验引申到教育上,就是信任与赞赏和轻视与责罚的问题。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十分在乎老师的评价。因此老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多给学困生学习的机会,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地加以肯定强化。比如我经常请学困生读课文,当然他们在朗读中添字、漏字不少,读得也结结巴巴,我就让他重读,读完后立即表扬“读得流利多了”,“声音响亮”。多表扬几次,下次你不用“请”他,他也会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要表现表现自己的朗读水平了。所以一定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要吝啬你对学生的赞扬,因为你真诚的赞扬可以带给学生愉悦和温暖,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句鼓励的话可能让一个孩子对一门功课感兴趣,继而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整个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而任何怀疑与不信任必将削弱孩子的学习动力与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 淡化分数,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美国学者罗杰斯(C.Rogers)及其他人本主义者的人格理论的核心,“指的是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其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学习成绩明显优于那些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观察到自信心强和自尊心强的学生,通常情况下其学业成绩都是不错的。而反观一些问题学生,当他们认为自己名声不佳时,也就放松了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课堂上捣乱,作业拖欠甚至逃学,厌学情绪浓厚,学业成绩一塌糊涂。因此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它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投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要淡化分数,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虽然一个好的分数就意味着一个好的学生,一批好的教师也意味着一所好的学校,但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学生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公平,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和潜力,“因材施教”,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淡化“分数”概念,转为关注他们努力的程度,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理解了知识要点,当顽劣的学生改正了错误,当自卑的学生勇敢地回答问题,当成绩优异的学生捧回了奖杯,老师都应及时肯定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更应在意他们的进步。即使课堂上他们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教师也不能流露出批评或不屑的神态,而应加以鼓励,“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欣赏你的勇气”,帮助他(她),“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 ,然后再请你说一遍。”因为孩子的心是非常敏感非常脆弱的,如果教师对孩子有偏见,流露出厌恶、冷淡的态度,那么孩子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懊恼之心,甚至厌恶自己,无心向学。只有当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形成高期待时,学生才会慢慢转变对自己的看法,增强自信心与自尊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一旦学生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概念,愿意亲近老师,学习上便会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课堂上更愿主动参与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多角度研读感悟文本,重视文本的情感熏陶作用
教学文本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语言文字之所以能打动人,说到底就在于一个“情”字。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里,一个普普通通的“才”字,就表达了复杂的感情。“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第一个“才”字说明烈火燃烧的时间很长,表达了战友们内心的焦虑与痛苦;第二个“才”则表达了战友们为邱少云报仇同仇敌忾的决心。两个“才”字并用,借此表达丰富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浓浓的情意,就需要教师多角度研读课文,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运用语调的高低变化、表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语言,带领孩子走进文本,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牢牢集中在主人公身上,也就记住了老师授课内容,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四、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握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在不断地交流和变化,教师要通过情感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有时也会在某种情感影响下,有意无意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此时,如果把握不好,将会影响到课堂效率。一位女教师在教《金色的脚印》一文时,她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谈谈对狐狸的看法。孩子们畅所欲言,从狐狸的狡猾讲到狐狸的可爱,课堂气氛活跃,自然而然,情感奔涌,激情勃发,孩子们很想去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动人故事……突然,有个孩子说:“老师,她说你像狐狸精”,这位教师一楞,全班同学顿时停住了笑,齐刷刷地望着这位老师。只见老师莞尔一笑:“我是‘狐狸精? 你们读过《聊斋志异》吗?在作者蒲松龄的笔下,‘狐狸精都是很美丽很聪明,也很善良的。说说看,为什么说老师像‘狐狸精?”
这位同学不安地站了起来,低着头,腼腆地说:“不是啦,我是说老师跟狐狸一样漂亮一样聪明……”原来在她心里, “狐狸精” 真是代表美丽。课堂又恢复了欢笑。教师用宽容的心包容了孩子的童言稚语,也把这节课的情感基调推向高潮,使这只有灵性的可爱动物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老师的“有情”赢得学生的尊重,也为我们带来一节难忘的好课。
“教育以人为本”,把握好情感教育策略,充分信任和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愿望,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其实就是教师要付出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信任、尊重、理解、关怀与赏识会撑起学生一片自尊的天空,能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只有师生“有情”,学生才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才懂得用勤奋来回报老师的恩惠,这样,你的课堂才能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之火,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听你的课,从而爱上了语文,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