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忠
一、学生最怕什么
案例1:我上英语课,最怕老师的啰嗦。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语法烦得我都快疯了。——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如是说
老师的唠叨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心理折磨。
案例2:影片中的男贼王薄长得很帅,他冲门卫喊的时候特别酷,他说:“好车里坐的就一定是好人吗?”我看他不像贼,倒像我们老师,总是喋喋不休的。——一小学生看《天下无贼》写的观后感
小学老师留给学生最深刻的负面印象好像就是唠叨。
案例3:中国新闻网报道了一项针对卢湾区中小学的调查,在同学们眼中,“喋喋不体”的老师上课最不受欢迎。
喋喋不休是影响教师被喜欢系数的致命伤。
从此可见,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生成为老师唠叨的最大受害者。
二、你我都可能患有教师职业唠叨综合症
如果一件事情你要说上好几次,经常超过三次;两三个星期之前,甚至是一学期前的旧账,还搬出来“晒太阳”,并且情绪激动到不依不饶的地步;如果上课期间没有特殊情况,每隔四五分钟就要习惯性地停下来训人;如果和学生谈话,不论问题大小,每次都超过五分钟,一人次的问题,都要谈上三四次才能终结。如此,你很可能患上了“教师职业唠叨综合症”。“唠叨”病的主要症状是话特多、罗哩罗嗦,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学生,还认为自己一直在“诲人不倦”。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指出:许多教师都患有一种可以称为“唠叨”的心理疾病,而且越是资深的教师越感觉不到这种病症。资深教师或者责任感特别强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压力大。为了保证他们在班级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名列前茅,总是时时处处防微杜渐,所以对学生的关照更是无微不至。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事情他都有管的义务。学生动一动,教师就要说一说。为了续写自己的教育神话,“金牌教师”往往要转嫁压力,对学生有过度期望,唠叨也就在所难免。
每一个班上都会有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肯定会有“习惯性违规行为”。或者是拖拉作业,或者是上课时频繁走神,屡教不改,成为顽症。这些学生是保持班级品牌和教师品牌的最大障碍,教师总有恨铁不成钢之感。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或没有达到教师的教育要求,就会引来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更严重的是,过了一会儿,教师仍觉得意犹未尽,再重复批评一次,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自然就达到高度唠叨的程度了。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苦口婆心是褒义的。中国人历来倾向于把诲人不倦视为良师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这无形当中更助长了唠叨之风。
三、教师职业唠叨综合症的危害
1引发“马氏超时效应”,导致教育效果衰减、逆转
教师喋喋不休,可效果如何呢?只会导致学生更加厌烦你,师生的心理距离拉得更大。教育就在无意与偏执之中走向了反面。这让我们想起马克吐温的一个故事。他年轻时有一次到教堂去听牧师的演讲,牧师关于捐款的演讲很有鼓动性,马克‘吐温十分激动,决心多捐一点钱。但过了好长一会儿,牧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罗嗦,马克·吐温不耐烦了,他决定少捐一点;继而生气了,决定一个子儿也不给:最后忍无可忍,还偷走了2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甚至逆反心理——“超限效应”。同样,教师爱唠叨,引发马氏超时效应,不仅不会出现教师期望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心理逆反,可谓适得其反。
2引发“童年恐慌”现象,导致学生心理持续焦虑
教师罗嗦,必定导致儿童压力过大。当儿童面临巨大压力不能承受时,就会导致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令人不安的是,这种现象正呈愈演愈烈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76.2%)、郁闷(55.4%)和烦躁(54.2%),部分儿童因此睡不着(38.2%)、不想学习(25.1%)、自卑(24.5%),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绝望(9.1%)。教师经常唠叨“小学学不好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被教师看来“合情合理”,却会让儿童对未来产生恐惧心理。教师这些过度的罗嗦是诱发“童年恐慌”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为教师职业唠叨综合症开处方
要治愈教师职业唠叨综合症需要标本兼治,以内养外,调节心态,按教育规律办事。关键要以防为主,及时治疗。
1秉持自然化哲学,“慢拍”自我心态——从源头上将唠叨之火熄灭
每个学生都是个体,都是不可复制的孤本。“教育是慢的艺术。”真正的教育需要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姿态和心态。当我们应接不暇的时候,更要心平气和,要想到每天实际可执行的任务毕竟有限。不能让焦虑与牵挂交织起来把自己压垮。我们必须学会“沙漏哲学”,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个沙漏。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沙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但是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来,否则我们的精神绝对承受不了,唠叨也就随之而来。当我们感到快要崩溃、想要唠叨的时候,就要尽快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调节好自己的心灵旋钮,把心灵沙漏的漏口由最大处调至适中的位置,从容地应对各种繁杂的教育事务。一个差生一个差生地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让压力一点一滴而来,唠叨自然就会慢慢消失。
2实施一次性操作,“单化”教育方式——从模式上将唠叨之势遏制
教师对待儿童,应是“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坚持“一次性处理”原则。没有特殊需要,不进行第二次谈话。我们必须洞悉,教育的效果和教育的次数常常成反向关联,教育谈话要少而精。关键是提高一次性谈话的质量。我们要认真备课,明确教育谈话的目的,所有的教育步骤尽量围绕单一的教育目的展开;还要确保教育的步骤高效科学,始终与教育目的关照。学生犯了错,千万不要抓住一件错事重复批评,以免学生出现反抗心理。批评学生时,应点到为止,让他们有自我反思的空间。至于表扬学生,也要防止出现“过度美化”现象——表扬也要适当有度。因此,教师应时刻铭记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有一点进步,只表扬一点”的铁律。千万不能让学生有被“揪住不放”的感觉。
3凝固短平快机制,“闹铃”谈话时间——从制度上将唠叨之瘾戒除
真正有效的教育其实是“短奇快”的方式,而不是马拉松的状态;不要苦口婆心,而要言简意赅。要预防唠叨,我们就要完善教育谈话制度。尤其是要规定和学生谈话的时间。一般可设时限三到五分钟。为此,教师一定要强化时间观念,尽量做到准备充分,在规定时间内谈完问题。甚至可以设
置闹铃,时间一到立即结束谈话。采取这样的自我强制措施,对于改变教师喜欢唠叨的习惯是具有一定的物理治疗效果的。至于上课的时候,教师也应努力避免“超限效应”发生。不该重复的问题绝不重复,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杜绝拖堂。而在上班会、展会的时候,教师要用学生爱听的方式,不能滔滔不绝,让学生度“课”如年。
4提倡原形化谈话,“平息”蝴蝶效应——从内容上将唠叨之痒止住
某学生早晨喝完牛奶,随手从窗户扔下空盒,正巧打着了楼下的一位学生。事情闹到了老师那里,乱扔盒子的学生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班主任连连质问、斥责,由纸盒而铁盒而砖块而人命而……说了一大堆,越说越严重,似乎还不满足,仍想继续“发挥”。类似的,班主任太多、太随意的“发挥”,就是罗嗦。这使得原本简单的教育变得复杂起来,成为对学生的一种新的伤害。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美洲几个月后就有可能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一件很小的事情,很简单的问题,处理不当,恶性循环,也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时出现,教师要就事论事,见好就收。自觉控制不良情绪,能少说的就不多说,留点精力给自己,多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5施放最适度压强,“疏化”教育密度——从数量上将唠叨之症控制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作为真正有道义感的教师,我们必须心平气和,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审慎地考察自己所释放的教育压力与学生可承受力的适切性,考察教育压强与密度的合理性。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控制教育压强,减少单位时间的教育压力。为了把教育谈话的压强和密度调试到安全值之内,我们在准备和学生作教育谈话时,必须事先做好话题筛选。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一种“淘洗哲学”,即“精简哲学”或“减法哲学”。先花五分钟,把要作的谈话梳理一下,然后分一分主次,思一思取舍,看一看哪些话至关重要——说;哪些话可说可不说——不说;哪些话说了反而有害——坚决不说。经常做做减法,我们爱唠叨的症状就会大大减轻。
当然,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是具有反复性的。如果非要再次批评,我们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是因为同样的错误而被“揪住不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孩子需要的是教师,而不是驯兽师,更不是精神病科医生或者警察。我们要禁绝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容、宽松、宽厚更宜于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
责任编辑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