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薇
[提要]音乐素质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音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崇高的理想,增强爱国主义的责任感,而且也是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能力塑造
[作者简介]陈薇(1974-),女,硕士,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河南郑州450000)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优化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它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由素质向能力的转换”。音乐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美育的范畴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音乐为媒介,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着重培养的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音乐审美能力、鉴赏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它担负着充分挖掘学生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爱好,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和持久心理品质的重要使命。它对学生音乐基本能力和音乐基本素质形成和终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由于艺术教育长期不被重视。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被沉重的课业压得抬不起头来,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安排书本之外的生活,面对音乐、舞蹈、艺术表演更是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欣赏和鉴别。因此,学生应该形成的诸多能力也无从谈起。伴随着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相继颁布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逐渐规范和实施,在音乐素质的教育教学中,音乐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塑造提供许多思路。
一、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现代文明人的必备素养之一,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先天的天赋能力,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改造社会中人的感觉、审美的感受也随之而确证。人的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想。音乐的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让整个的教学过程以审美为核心。倡导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例如,在讲授《大海啊,故乡》时,首先要让学生完整的聆听歌曲,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让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等。让技能技巧的学习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亲自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单纯的进行枯燥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音乐知识;让学生用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从中感受到音乐的整体魅力,打开情感的闸门,接受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等)支离破碎的讲授。教学中强调音乐概念应和音响尽量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学到的才能称其为音乐。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二、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种综合反映,是鉴赏者以综合的心理形式去感受、领悟艺术作品的内涵,形成一种与艺术形象相应的审美心理结构。音乐不具有视觉与触觉上的直观性,只能靠听觉去感知、靠心灵去感受。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欣赏大量的各种风格类型音乐作品。通过欣赏音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对音乐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掌握音乐作品,还要参阅相关的辅助性资料和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例如,在聆听《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可引导学生参阅冼星海先生的生平、创作特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等;聆听肖邦的钢琴作品时,就要参阅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文艺思潮以及肖邦强烈的爱国(民族)主义精神等等。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同一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多个音乐版本,从中选择出最出色的一个音乐版本。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加了音乐鉴赏的情趣,使他们的身心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共鸣,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表现能力
音乐又称听觉艺术。音乐家正是通过自己情感的总结,把它柔和、融合在音符中通过具体的形式给人以抽象的物象,表达一定的情感。音乐的音响形式不是单纯的声音游戏,而是生命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它是鲜明直观的在诉诸于人的听觉时,乐曲中那内在的情感表达和音乐语言是不可分的。所以说情感的发生与波动不是自我主观的扩张。可以说艺术品的本质就是表现情感的形式。它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艺术品就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是由情感转化为可听可见的形式,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中的投影。所以说一件优秀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活力的感觉和情绪是直接融合在形式之中的,它不是象征出来的而是直接的呈现,形式与情感是一致的,而音乐听上去事实就是情感本身。音乐家就是利用音乐中组织的声音,包括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创造无限丰富而又有感染力的情景氛围来传达某种情感的。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择有艺术价值的曲目,教授一定的音乐表演技能,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及时与老师、同学进行意见的交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努力目标,这一点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学生在演唱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的时候,可以根据演唱是否准确、歌曲的情感表达是否自如、发声的状态、演唱的技巧、演唱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师生、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渗透,而且对提高和形成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非常有效果的。
四、想象力
音乐想象力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是具有核心地位的心理活动,也是展开人们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想象分为自发想象和启发想象两种。(1)自发想象是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例如:当学生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就会自然的想象到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听到钢琴的快速琶音就好像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听到《信天游》就联想到黄土高坡的景象;听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就联想到一片广阔无垠的草原上骏马奔腾、牛羊成群、奶茶飘香、毡房似云朵的景象等等。这些都是在感受音乐的情感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想象。(2)启发想象就是指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产生的富于灵感的创造性的想象力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的个性化理解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启发想象的方式必须以音乐为基础且要灵活多变。例如:音乐需要处理得非常连贯如歌时,可以联想到提琴上每一弓的连奏感;复调音乐的演奏中,可以把多声部想象成歌剧中的重唱、轮唱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透彻,同时也带动学生的想象,丰富内心对音乐的积累。
五、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作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这些工作有赖于教育者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去实施。因此,教师不再单单是知识的提供者,还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向导和一个符合每个人实际的无拘无束的环境才能得以实现。在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要给学生创造人与人之间宽松、融合的学习环境,因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教师要保持以热忱、宽容、关爱的态度来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创新的想法。音乐艺术的创新很难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只要符合人们欣赏情趣、审美心理、好的观点,教师就要给予支持、鼓励。对于不太成熟的观点,教师也要给予帮助与引导。
六、结语
通过音乐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我们认识到了音乐本身的价值,它不但展现了人性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同时也是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音乐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审美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塑造完美人格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对国家人才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对新世纪人才和全民素质的激烈竞争,音乐素质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因此认真做好音乐素质教育工作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