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元
近1O余年笔者采用心肝同治法,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患者48例,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纳入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凡符合中医辨证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症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胸闷气短,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涩或结代,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而诱发,心电图提示ST-T缺血性改变,曾长期或间断服用西药效果不佳者,均纳入本组。
病例排除标准合并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及胸膈、血管、食道疾病者。
选择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门诊病人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41-72岁,平均56.8岁:病程1-16年,平均5.6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9-74岁,平均57.2岁;病程8个月-20年,平均5.2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采用心肝同治法,以柴胡疏肝散加味为基本方:柴胡15g,陈皮15g,川芎1Og,炒枳壳1Og,香附lOg,白芍15g,赤芍15g,丹参30g,当归15g,瓜蒌15g,茯苓20g,炙甘草6g,桃仁1Og,红花1Og,郁金1Og。随症加减: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30g;气短、乏力明显者,加党参1Og,黄芪30g;纳呆、腹胀者,加炒麦芽20g,水煎服,日1剂,1O天为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②对照组用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1Og,当归1Og,生地黄1Og,川芎1Og,赤芍15g,川牛膝30g,桔梗15g,柴胡15g,枳壳1O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
两组病人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治疗心绞痛的药物。若出现心绞痛发作较重,可临时舌下含服消心痛10 mg。
观测指标中医主要症状、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情况(10天复查1-3次心电图)、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②好转:症状减轻,疼痛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心电图ST经治疗后回升,但未达到正常水平,T波低平变为直立。③无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
结果
症状疗效评定治疗组48例中,治愈24例(50.0%),好转21例(43.8%),无效3例(6.2%),总有效率达93.8%。对照组30例中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分别为24.6%、50.3%、25.1%,总有效率为74.9%。
心电图疗效评定治疗组48例中,治愈17例(35.4%),好转21例(43.8%),无效10例(20.8%),总有效率达79.2%。对照组30例中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分别为15.7%、47.9%、36.4%,总有效率为63.6%。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岁,居民。2007年6月9日初诊,症见胸部刺痛,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伴胸闷,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情绪不佳时诸症发作而病加重。心电图示:下壁及侧壁心肌缺血。血脂总胆固醇7.2mol/L,甘油三酯3.0mmol/L,给予西药对症处理,追问病史并观其舌脉症状。发病由情志动怒而引起,故辨证为肝郁气滞、心脉瘀阻型,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脉。方药选用柴胡12g,香附12g,郁金12g,青皮15g,丹参20g,川楝子1Og,当归15g,元胡12g,桃仁12g,焦山楂15g,此方连服30剂,诸症大轻。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论
多年来,血府逐瘀汤作为通治一切气滞血瘀证之名方,治疗胸痹心痛疗效确切。但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看到,部分患者发病诱因明显,情志刺激成为胸痹心痛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以往常规的治疗效果欠佳。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心肝同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并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柴胡疏肝散加味方中,柴胡、丹参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止痛共为主药:辅以香附、枳壳加强疏肝理气行滞之力;川芎、赤芍、当归加强活血祛瘀止痛之功:瓜蒌利气宽胸,助通胸痹;自芍柔肝敛阴,配炙甘草可缓急止痛;陈皮、茯苓健脾补中、燥湿化痰,以助脾运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共奏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
有报道认为从肝辨证入手治疗冠心病,不但奏效迅速,且有作用持久、复发率低的特点。本研究显示:运用疏肝理气法治疗胸痹心痛,明显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