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林 丁燊杭 戴建江
近几年,网络直播的校际教研形式在教育界悄然兴起。网络直播,突破了校际之间开展教研活动的空间局限,使学校教研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只要有网络,异地教师也能感受到活动现场的场景和气氛,同样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学过程进行网络直播,谁来喝头水?
●第一次:练兵中成长
2007年11月22日地点:剧院任务:网络直播王晓春老师报告会
2007年11月的一天,我们接到教育局副局长的一个电话,要求能够在网络上直播王晓春老师报告会。这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在几天的时间里,我们一个点一个点地分析解释直播技术解决方案:器材采购、现场布线、摄像机设点、音视频采集、服务器租用、解码器推送、信息发布、网站制作……
学校网络直播“轻骑兵”整装待发,雄赳赳、气昂昂,迈向王晓春老师报告会!
2007年11月21日,装满了网络直播器材一卡车奔赴剧院。大家把大件小件从车上搬到剧院里安顿好,足足花了一小时,这些器材有的是几天来我们从市场上采购来的,有的是从兄弟学校借来的。明天就要正式直播,顾不上吃晚饭。我们埋头就干。晚上9点,器材安装完毕,11点,排除了无数的故障,调试初步完成,学校网站上已经能同步看到剧院里的情景了。
第二天早晨,当前来听讲座的全区教师陆陆续续地就座,我们的直播也开始了。学校留守人员那边传来图像清晰的消息!董局长在主持时特意提到了我们这次网络直播的意义,更让我们兴奋不已。
上午,直播信号推送一直清晰稳定,从连接服务器的IP地址上可以发现,有100多台教育内网的电脑在线观看,50余台外网的电脑连接,就是说,教育界、社会上有很多人在线观看我们的网络直播。我们网络直播的最初目的达到了。同时让场外的很多关心教育的人士看到了现场情况,突破了活动空间的限制,极大拓宽了教育面,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
下午,活动地点变换,我们扛起机器,收拾线材,向着会议厅出发。
初次尝试,虽然汗水遍地,但是圆满成功!心里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第二次:交流中积累
时间:2008年3月23日任务:网络直播新教育实验5+2活动
2008年的4月,新教育专家来到萧山讲学和交流,新教育实验5+2活动在某一所小学举行,为了让更多的关心教育的老师和市民感受到新教育的精神,我们又要对活动进行网络直播。相比较半年前,我们的器材“升级”了,长枪短炮增加了不少,服务器也不用借用了,用自己学校的。精良的装备让我们的队伍对任务更有信心,大家早两天就布置好了现场的设备和装置。
此次活动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萧山一些学校的电教老师也打来电话,要求加入,经过选择,几位新面孔加入了我们的直播团队。虽然我们的技术不可避免地要被学走,但想到不久的将来,网络直播将在萧山教育界遍地开花,大家资源共享,足不出户就能接受高质量的培训,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直播开始了,现场编码器信号一切顺畅。
●第三次:实践中喜悦
时间:2008年5月27、28日地点:本校任务:网络直播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经过前两次的成功,我们在网络教研上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经验与水平。省级教研活动——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展示活动5月在我校举行,如此规模又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活动当然应该向全省、全国网络直播现场实况。我们充分发挥团队写作精神,并增添了新设备,能够实现现场直播,并通过短信平台进行现场与现场外的互动。我们的网络校际教研历程,就是学校的网络直播成长史,这一点点文字,记录着我们为直播流下的汗水,直播带给我们的挫折,以及从直播中得到的欢乐。
网络直播、论坛及时报道,QQ群在线研讨,立体式的网络教研形式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本次活动采用了网络现场直播和场内外短信互动的新型教研交流方式,使本次活动的受益面不仅仅局限于现场的600余位与会者,而是覆盖了全国所有关心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据统计,本次网络直播2天的点击量达到2235次,相当于参加现场活动的教师数量,网络留言评课近百条,场内外短信评课达3800余条。这些数据和话语有力地说明了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网络与教研活动联姻的好处,使教研活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探讨和交流了。当然,网络教研也有缺陷,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只要网络的软件、硬件环境稍有问题,便会极大地影响网络教研的效果。
许多网上观看的教师都留言道:“网络教研好!感谢浙江的教师为我们增加了学习的机会,创新的教研方式让全国的教师都受益。”“建议每个省市都搞一下这样的网络教研活动,网络直播内,对上课老师和专家的要求更高了。”“优质课观摩网络直播,全国首创,我是江苏太仓,看得很清楚,速度也很快,谢谢主办方能提供这样一个好的平台!”
通过近两年来的网络教研实践,也证明了这种新型的网络教研交流方式是可行的、有效的,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用视频记录我们的研讨课虽然费点精力,费点时间,需要准备摄像机,还需把视频导出进行压缩等(当然有硬盘的摄像机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相对记录、反思、梳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无疑是利大于弊。功大于失的。通过视频记录,我们可以通过点播,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研讨交流,提出更多的宝贵经验与想法。也可以反复比较自己的研讨课,便于更加明晰自己的教学改进,使教研成果最大化,同时也便于我们观察分析常态课堂下的教学效果,更加具有真实性,科学性。
虽然文本、录音实录都可以帮助我们剖析课堂教学效果,但没有视频记录实录那么直观、丰富。采取视频记录常态课或研讨课,并开展网络化研讨方式可以增广教师参与研讨的面。不会因为有课时的冲突,而错过观摩其他教师课的机会。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观看并参与研讨。执教者本人也能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其次研讨时间可机动,形式也可多样。教师可以利用机动时间观看视频,然后集中进行反馈评价或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评价,网络教研给我们开启了新的探索。
1.评价新载体
我们平时评价一位教师专业成长,更多是凭着我们对这位教师一两堂课的听课而产生的感觉,如果要科学系统地分析这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可能很难。如果我们运用了视频记录,至少在教师的档案评价袋中多了一个直观的、可以科学分析的新载体。
2.研究新视野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不仅是课堂上的事件的实况录像,而且可以拓宽研究的范围,它可以研究更多内容,甚至可以成为一个研究项目,例如主题、背景知识、课堂录像、课后反思,链接专家、同行点评和相关理论等诸多内容,可以对一个教学案例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深刻解读,是对文本课堂实录的视频化,更容易让人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比较。
3.教研新模式
传统教研关注课堂,但活动明显缺乏专题性和系统性,就事论事,随意性很强,教研活动低水平重复是常见现象。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研修逐渐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基地,它突出自我反思,倡导同伴互助,注重专业引领。视频的拍摄可以形成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集,能够使研究对象在静态与动态中不断转化,积累发生在课堂中鲜活的、生动的、典型的教学事例,是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有机整合的载体。从研究主题的确立到教学设计,从课堂教学到教后反思,从背景介绍到课后点评,都可以通过视频的记录,开展随时随地的研讨与交流,既可以有同层级的横向支援,又可以邀请纵向的专家引领和与专家对话,使研究的内涵更具深刻性和全面性,参训教师也比以往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4.交流新平台
视频案例研究可以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舞台。一是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或转播的形式进行网络研讨;其次也可以通过点播的形式进行课后讨论与研究。既可以包含本校的一线教师、学科骨干教师,也可以依靠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以及教研员充分发挥校际教育教学资源,打破学科的界限、学校的界限,形成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加速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