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复肥市场
2009年1~8月份,中国磷肥产量为908.1万吨(折纯),较2008年同期上涨了7.2%。据全国供销社系统数据表明,1~8月份国内磷肥销量为797.99万吨,较去年同期上涨2.13%。进入2009年以来,国内化肥价格相对平稳,市场价格起伏不大。
2008年对磷复肥行业来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这一年磷复肥行业经历了化肥以及原料价格的“井喷”和更加猛烈的“雪崩”,肥料价格的涨幅和跌幅均创下历史之最。这一化肥价格“过山车”现象给国内生产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磷复肥产业带来深刻的反思。
井喷的原因
从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国内化肥价格一路上涨,磷酸二铵价格由2570元上涨到4400元,涨幅高达87%;磷酸一铵价格由2150元上涨到4000元,涨幅高达114%;复合肥价格由1820元上涨到3250元,涨幅为107%。化肥价格的上涨原因是能源价格的上涨和原料成本的推动,而最直接的两个原料则是硫磺和钾肥。
2008年,中国磷复肥产能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磷肥产量达到658万吨,同比增长0.6%。硫磺的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国内硫磺制酸装置也相继扩增产能。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印度等国也在扩增硫磺制酸产能,导致世界硫磺供需形势进一步趋紧。在供需趋紧的形势下,在贸易商的推波助澜下,硫磺价格开始冲高。国内硫磺价格在1月份为4230元,5月份达到4680元,七八月份竟涨到5300元。中国对硫磺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2%,因此硫磺价格的上涨成为化肥价格“井喷”的导火线。
另外,钾肥价格在2008年也出现大幅度的上涨。由于中国钾肥生产满足不了国内消费的需求,每年需从国外大量进口钾肥。国际钾肥离岸价由2008年1月份的190美元上涨到7月份的510美元,国内氯化钾价格由1月份的2900元上涨到7月份的4650元。钾肥价格的上涨成为复合肥成本上涨的另一原因。
从全球来讲,由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引发的粮食需求旺盛,导致粮食消费、种植结构变化,粮食从单纯的消费品变为工业原料。由于土地和化肥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化肥资源的垄断,需求分布的区域差异、国际期货商的推波助澜,导致2008年化肥主要品种价格“井喷”。
由于肥料价格大幅上涨,磷复肥行业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国家限制化肥出厂价,其限定价格远低于成本;另一方面是肥料价格太高,农民难以接受,转而购买价格较低的低含量化肥。当时磷复肥产业链的现状是:农民尽量减少用肥,经销商不敢接货,企业没有订单。
由于2007年以来国际化肥价格连续大涨,导致国内外化肥价差日益拉大,国内化肥企业转攻国际市场。面对这种局势,国家连续五次上调了化肥类产品关税,截至2008年8月30日的第五次税率调整,国内各种化肥的出口关税已上调至120%~185%。化肥成了2008年关税调整最频繁的产品之一。企业面临国内市场库存积压、国际市场出不去的两难局面。
“雪崩”后的市场及影响
从2008年9月份至11月20日,国内主要磷复肥品种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磷酸二铵价格由4250元下跌到3000元,跌幅在30%~35%之间;磷酸一铵价格由3400元下跌到1800元,跌幅为 52%;复合肥价格由3300元下跌到2200元,跌幅为33%。化肥价格“雪崩”的主要原因是硫磺价格大幅下跌。
硫磺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形势渐渐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生产企业由于承受不了高价原料开始减产,善于对市场“察言观色”的经销商也开始小心拿货。化肥产业链最末端的消费者——农民也终于有了反应。种植补贴早被高价肥冲没了,如此高的价格让农民只有一个选择:降低化肥用量和用低价肥。
国家连续5次调控出口关税也终于使出口之路基本断了。出口大门关闭,让以高价硫磺为原料的磷复肥失去了实现利润的空间,企业资本慢慢被高价原料吞噬。同时,国内石化企业在国家环保政策激励下,开始重视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中硫的回收,再加上高价刺激,硫回收装置增多,这也使得国内硫磺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中国硫磺需求的变化悄悄影响着国际市场。从9月份开始,国际市场硫磺价格出现回调,硫磺价格降至665美元,比8月份降低16.9%;11月初,价格降至115 美元,11月12日温哥华硫磺离岸价已是65美元。紧跟着,国内硫磺价格也跌至370元。
由于中国对化肥出口管制的影响,大量高价位原料和化肥制成品滞留在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市场旺季崩溃。
与此同时,中国迅猛发展的磷肥企业也失去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而流通企业在单边下跌的市场中很难获利,进入了销存两难的境地,小型生产企业季节性生存更加明显,,没有规模和特色的混配工厂生存异常艰难。
过山车后的反思
反思一:中国磷复肥产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国磷肥产业用短短5年时间从自给不足一跃成为全球第二,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硫、钾资源的先天短缺,使得这个新兴的巨人注定要受到“阿喀琉斯之踵”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隐蔽性和突然性。
反思二:化肥市场的期货本质。
化肥产品具有连续性生产和季节性消费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其市场风险消化方式和后果与一般化工产品不同。在消费季节到来之前,化肥产品所有的风险都隐性地硬扛着,等到消费时节风险也就集中爆发了。化肥价格的暴涨也有期货的属性。
反思三:产业链竞争中的“诸侯病”。
早在2004年、2005年国内业界就认识到,按照当时的发展速度,到2008年中国市场上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产能会过剩,但是,庞大的产能一直就在争论中不断上马。如此巨大的过剩产能在投产以后怎么去消化、怎么去协调、怎么去整合,是行业应该正视的。另外,淡储解决不了产能问题,向全球化的市场格局转变才是中国磷复肥应该面对的方向。
反思四:行业内的“明修联合墙,暗度利益仓”。
中国磷复肥产业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企业应该发出一致的声音,应该有一致的行动,否则无论是“井喷”还是“雪崩”,中国企业难避其害。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王雄的反思值得大家借鉴。这场“雪崩”喻示着全球磷肥的制造中心正在转移,世界磷肥的贸易格局将会逐步发生变化,因此,将会带来中国化肥市场与国际化肥市场更加紧密的联系。硫磺、钾盐和石油将决定供需平衡下磷复肥的平均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