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诗歌单元开展研究性学习浅探

2009-12-02 10:20刘良军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学习探究性诗歌

【摘 要】中职语文诗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为欣赏指导、朗诵比赛、自主研究和鼓励创作四个环节。欣赏指导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指导学生从寻找意象、感悟意境、把握音韵三个基本面把握和欣赏诗歌。后三个环节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征。

【关键词】诗歌 教学 探究性 学习

“研究性学习”分为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语文课中,学生主动参与性较差,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改革,创设一种情境,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教材重视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上册第四单元是诗歌单元,内容是中国古代、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个单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研究专题,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非常方便,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 欣赏指导

由于初中教材里中国现代诗歌、外国诗歌的比例较少,学生接触不多,他们无法形成感性的认识,缺乏赏析诗歌的技巧。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整理复习有关诗歌的知识,并对诗歌欣赏作简要的指导。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寻找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因此,在阅读诗歌时应寻找出诗歌的意象。而意象在诗歌中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阅读诗歌时应从可感知的语言入手,先寻找诗歌的意象,用笔圈划出所读到的意象,体味诗人创造的总体氛围,然后注意把握意象的深层意蕴,因为许多诗歌本身重于虚写,我们可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例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意象,诗人用丁香来比喻姑娘,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也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人彷徨求索,为的就是寻找姑娘一样的理想,然而这“姑娘”“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是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的象征。

(二)感悟意境

意境是“意”和“境”的统一,也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了解诗的“意境”,王国维的“境界说”可供参阅理解。所谓“境界”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从《人间词话》全书看,“境界”的含义非常丰富。就作品来说,要求情与景统一、意与境统一、情与理统一、理想与现实统一,并且讲究“意外之味、弦外之响”;就作者而言,不仅“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言情体物,穷极工巧”,“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而且做到“自出新意”。在诗歌阅读中,只有感悟诗歌创造的意境,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真谛。感悟意境的方法有三种:

1. 通过把握关键词来感悟意境。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写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诗中无一字直接写情,但又无一字不言情,诗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江水奔腾咆啸,滚滚东流,一叶扁舟顺着江水,离弦之箭般地飞驶而下。诗人耳边只听得山间猿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就在这浑然一片的猿声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在阅读诗歌时要把握最能体现诗人心情的词,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一个“还”字,意味深长。因为江陵并非李白的家乡, 而李白却俨如回乡那样感到兴高采烈,这就隐隐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个“轻”字,也很传神,它固然指船的轻快,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在欣赏诗歌时,就应善于把握关键词来感悟意境,领略诗人的欢快心情。

2.通过景象境界的总体描绘来感悟意境。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表面,表达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如席慕容的《乡愁》有一系列的意象: “笛”、“月亮”、“挥手”、“没有年轮的树”,这些意象共同表达了“乡愁”这一主题。“笛”、“月亮”、“挥手”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无时无刻、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领会了景象境界的总体描绘,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3. 通过想象来感悟意境。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应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内涵,做到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例如《春望》一诗,从读题开始,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鸟,想象未“国破”前长安街头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色;再想象“国破”后“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满目凄凉的景色。再让学生想象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样子,烽火连天,有家难回,家人音信全无,而自己白发稀疏,年老力衰,这时候的诗人是多么的痛苦和悲哀。通过想象,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思想感情,就能感悟情和景相融合的意境。

(三)把握音韵

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优秀的诗歌往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韵律优美。音韵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显著特征。现当代诗一般都是自由诗,虽然没有古代格律诗那样有严格的音韵要求,但也讲究节拍、停顿、押韵、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因而具有音乐美。阅读诗歌时,应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押韵,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其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体会其情孤独幽怨,恍惚悲凉。它具有十分讲究又浑然天成的音乐性,七个叠词,三个句子,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从人物的动作写到环境和处境,最后落在人物的内心感受上。叠词的音韵和旋律,十分吻合词义表达的寻觅无着、无聊闷坐、茫然若失的意境和情感。

二、 朗诵比赛

可举办诗歌朗诵比赛,使学生品味诗歌优美、凝练的语言,领会诗歌丰富、深邃的意境,从而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应从学生的喜好出发确定比赛的主题,确定朗诵要求: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语气、语调适当,音重、节奏恰当,较好地表达感情。学生自组评委,自订比赛规则,自己设计活动程序,自定奖励办法。

确定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迅速行动起来,从课本或到图书馆、书店,或上网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探讨诗歌表达的感情内蕴,研究诗歌的节奏节拍,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比赛结束后,可以让科代表做总结,教师给获奖学生发奖。实践证明,诗歌朗诵比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深入地阅读诗歌,正确地理解诗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自主研究

诗歌朗诵比赛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特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谁选的诗好?谁的朗诵好?为什么?存在哪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欣赏方面存在的差距,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在这基础上,结合诗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雨巷》、《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等,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蕴涵的感情、诗歌塑造的抒情形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诵读、诗歌的发展等方面去挖掘研究价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己选择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题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自己决定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结果和展示形式等。当然,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意味着脱离教师的指导。很多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选题,教师可以示例:《我愿意是激流》和舒婷的《致橡树》表达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春江花月夜》的意象有什么特点……学生选定课题后,由于是初涉诗歌领域,面临许多陌生的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研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资料。然后,学生可到学校或市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找资料,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撰写关于诗歌的小论文。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有一种创新的体验,一种探究知识的欲望,一种研究学问的成就感,这正是教师所期待的。只要给学生研究的空间,给学生研究的信心,给学生研究的方法,他们完全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 鼓励创作

研究性学习除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外,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诗歌单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撰写小论文这一成果形式上,还应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促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的妙处,进一步发展审美能力,培养语感。

由于学生对诗歌写作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如模仿名诗、好诗写作诗歌,将一些优美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白杨礼赞》改写成诗歌等,在这基础上再让他们自主创作,并训练一段时间。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习作编辑成一部诗集,由他们自己组稿,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写序。

实践表明,在中职语文诗歌单元实施研究性学习,可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也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创作欲,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刘良军(1967- ),男,河南通许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和学生教育工作。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学习探究性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