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文
内容摘要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成型于清代。这个阶段的长篇武侠小说流行较广,影响也比较大,奠定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一次高潮。民国武侠小说成为民国文学园地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二个高潮。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港台武侠小说进入大陆,形成中国第三次武侠小说的高潮。在温世仁等一批武侠小说家的推动下,大陆与台湾武侠文学交流逐渐融为一体。大陆与台湾的武侠小说新一代作者已经崛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小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关键词
大陆台湾地区武侠小说古龙文体交流
上世纪80年代,大陆与台湾恢复了中断的文化交流。台湾地区的小说、散文与影视作品率先进入大陆,最具影响力的便是琼瑶的言情小说与古龙的武侠小说。笔者当时在《新民晚报》副刊部当编辑,在获悉江苏文艺出版社即将推出琼瑶的《雁儿在林梢》后,立即与对方达成协议,在《新民晚报》以连载形式刊登琼瑶言情小说《雁儿在林村黔。一炮打响后,引起大陆“琼瑶热”。“琼瑶热”之后,便是港台武侠小说进入大陆。本文就大陆与台湾的武侠文学交流作一简略的探讨。
关于中国武侠小说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在《中国侠文化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中已作了详述。尽管在先秦至西汉的文字中,已有侠的记载,但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成型于清代。这个阶段的长篇武侠小说流传较广,影响也比较大,比较有名的有《绿牡丹全传》(无名氏著)、《儿女英雄传》(文康著)、《三侠五义》(石玉昆著)、《施公案》(无名氏著)、《彭公案》(贪梦道人鞠、《小五义》(无名氏著)、《续小五义》(无名氏著)。《三侠五义》是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施公案》是武侠公案小说,《儿女英雄传》是武侠言情小说,而《七剑十三侠》则开创了武侠剑仙小说。这四部武侠小说为首的中国武侠小说以歌颂侠客义士惩奸锄恶、扶弱扬善、打富济贫、施仁行义等行为为主要描写对象,奠定了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一次高潮。
民国时期,中国武侠小说名家辈出,作品呈百花齐放之态。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被称为“旧派武侠小说”。所谓“旧派武侠小说”,是相对于它以后出现的风靡全球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新派武侠小说而言的。据不完全统计,从事旧派武侠小说创作者约有180人,所著武侠小说多达650余种。平江不肖生开创了“江湖传奇派”,他致力于打破古代武侠小说中的侠义、公案小说的老一套故事情节而探讨一种新路,开创了武侠小说新纪元。赵焕亭开创了“风俗人情派”,他于1920年代初从事武侠小说的写作,作品主要有《奇侠精忠传》、《英雄走国记》、《不堪回首》等。顾明道开创了“男女侠义派”,他于1928年应上海《新闻报》副刊《陕活林》之邀,开始撰写武侠小说,一共写了24部,代表作品是《荒江女侠》。李寿民开创了“奇幻剑仙派”,他从1930年代初撰写武侠小说,代表作品有《蜀山剑侠传》和《青城十九侠》。王度庐开创了“悲剧情侠派”,他从1930年代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先后写了20余部,代表作品是《鹤惊昆仑》、《卧虎藏龙》、《剑气珠光》等。宫白羽开创了“社会写实派”,代表作品是《十二金钱镖》和《偷拳》。他的作品对新派武侠小说的产生影响很大。金庸盛赞“白羽先生小说寓意深刻,文字超凡,他对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堪称三四十年代武侠小说一代宗师”(见1999年10月30日《今晚报》)。朱贞木开创了“奇诡神理派”,他的创作活动是在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共写了17部小说。他的代表作是《虎啸龙吟》、《七杀碑》和《罗刹夫人》。此外,文公直开创了“历史演义派”,姚民哀开创了“帮会武侠派”,郑征因开创了“武功技击派”。
民国时期,武侠佳作纷呈,让读者目不暇接。与古代武侠小说相比,这些武侠小说基本上打破了中国古代长篇通俗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义士忠君报国,斩锄奸恶的程式,主要描写个人恩怨行为及奇特的遭遇。在情节上也多以追求曲折的故事情节、制造悬念为主要特点。一些武侠小说还改编成电影和戏剧,如《火烧红莲寺》就轰动一时。民国武侠小说成为民国文学园地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二次高潮。
纵观中国武侠小说两次高潮,可见中国旧武侠小说的一些特点。如写法上大多是平铺直叙为主,采用“花开两枝,各表一头”的写法,很少用新文艺倒叙、插叙、旁叙的叙事方式,写人状物与旧公案小说相仿,因此很难满足新读者的阅读口味,但在当时却为传统读者所青睐。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陆武侠小说因各种原因被禁止而遭厄运。与此同时,香港文坛先后出现了梁羽生与金庸,以及后来的温瑞安与黄易等四位武侠小说家。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梁、金、温、黄的小说才进入大陆,形成中国第三次武侠小说的高潮。以至于人们谈到当代香港武侠小说,必称“金、梁、温、黄”。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文坛的武侠小说已得到发展。台湾第一个武侠小说作家是陆鱼,他于1961年出版了《少年行》(真善美出版社),并标明“新型武侠”。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文坛武侠小说已形成四大流派,作者多达300余人,作品则有3000余部,在作者数量与质量上都可与香港媲美。
从武侠文学风格而言,台湾武侠小说已形成各种流派。如以卧龙生、诸葛青云、上官鼎、慕容美、孙玉鑫、云中岳、萧逸为代表的“超技击侠情派”;以司马翎、东方玉、墨雨生为首的“奇幻仙侠派”;以陈青云、田歌为首的“武侠鬼派”;以古龙、秦红为首的“武侠新派”四种流派,他们各具风格。其中台湾武侠名家古龙与金庸、梁羽生、温瑞安被笔者称为“新武侠四大天王”。
台湾武侠小说之所以兴旺,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巨大需求:“武侠迷”遍布社会各阶层,他们以阅读武侠小说作为最大的业余消遣,沉浸在武侠世界里流连忘返;侠客的“快意恩仇”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也与台湾地区的传媒业的崛起有关。台湾报刊讲究趣味性与故事性,武侠小说是报纸最好的连载形式,各类报纸副刊均辟有武侠小说专栏,每天发表数量可观的武侠小说作品。一些出版商为了报社赢利,不惜以重金购买武侠小说稿子。诸葛青云、卧龙生、古龙的武侠小说都因连载而走俏,并被台湾报社与杂志社所看重。笔者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接待的卧龙生、萧逸、于东楼等人,他们都谈及报纸连载对其创作之影响。卧龙生先生写的武侠小说,在台湾报纸十分叫座,当时蒋经国先生也每天渴望读其连载。笔者在《新民晚报》副刊部当编辑,曾先后约卧龙生、萧逸、于东楼写武侠小说连载,在《新民晚报》刊出后颇受读者欢迎。
笔者于1990年出版了《古龙小说艺术谈》以及《金庸小说人物谱》、《中国侠文化史》、《武林108将》等著作,并于1992年和1993年先后接受金庸先生、温瑞安先生邀请,到香港作家协会和马来亚大学讲授武侠小说研究。这3部书籍先后在香港与台湾出版,引起了一定反
响。我在上世纪90年代两次赴台讲授大陆的武侠小说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武侠小说交流。
1998年,上海《新民晚报》与台北《中国日报》首次举办“金庸小说读者问卷”大赛活动,我以《新民晚报》专刊主编的身份担任这次大赛的主持人与评委。担任台北《中国日报》的资助人是台湾十大财团之一的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原总裁)温世仁先生。温世仁先生是一位儒雅的商人,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写的十几部作品发行印数都在10万册以上。温世仁年轻时特别喜爱读古龙小说,并与古龙有所交往。古龙英年早逝后,温先生就想继承发扬台湾的武侠小说的传统文化,我们在一次又一次促膝谈心后,温世仁先生决定投资大陆武侠文化事业,由我创办了《大侠与名探》,温世仁先生、蔡志忠先生与我的老师章培恒先生共同担任顾问。章培恒先生是中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最早对当代武侠小说作出高度评价的学者。章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撰文,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姚雪垠的《李自成》与金庸武侠作品作比较,认为金庸小说的艺术水准在《李自成》之上。我们决定采取以书代刊的形式,我与珠海出版社总编辑罗立群任双主编,由上海武侠研究家周清霖担任终审。这份《大侠与名探》丛刊由中国著名金学家冯其庸先生题字,金庸与梁羽生也对该刊作了高度评价,先后为刊物题字鼓励。该刊是大陆与台湾地区合作的产物,一共出版了21期,历时5年之久,并培养和扶植了一大批武侠文学新作者,如司马嘶风、李超、赵安东、徐雯怡、牛大、马晓倩、戴伟敏等20余人。今天走红的武侠女作者沧月也在《大侠与名探》上发表过作品,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后在刊物上发表了《大醉侠》等连载武侠漫画。
2000年,温世仁先生和我作了一次长谈,他谈到中国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品种,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国粹”。他回忆起自己与古龙的交往,谈到他少年时就想创作武侠小说的冲动,并决定抽出时间来创作一部《秦时明月》的长篇武侠小说。三年中,我协助温世仁先生完成了120万字的《秦时明月》初稿。不料《秦时明月》故事结构刚杀青,2003年年底,温世仁先生却不幸逝世。我在悲伤中写下一副对联:“世道不公,台岛突降无情雨,天下侠义人共悲温大侠;仁者千古,大陆齐涌思念潮,西北众书生同哭新儒商。”温世仁先生曾为资助西北学子投资5000万美元,成立了“千乡万才”科技公司,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中央电视台曾三次报道他的慈善爱国情怀。可惜“天妒英才”,温世仁先生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温世仁先生英年早逝,源于他工作太辛苦,他先后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访问讲课,一年中有300天奔波于世界各地。
2005年,在我与明日工作室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秦时明月》在台湾出版;并出版了武侠动漫片,现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连播。
根据温世仁的遗愿,台湾连续举办“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大赏”活动,严家其、章培恒和我先后担任评委,由于奖金额度高,参加者十分踊跃。每一届征文大赛来稿都在百余篇,可见写武侠小说的作者层出不穷。我于2008年秋赴台参加“2008年第四届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大赏”活动,与台湾的5名评委一起,担任复审工作。当时收到稿件100部,合格稿件83部,其中60%是大陆作者,40%是台湾、香港、澳门作者,写作风格也表明台湾武侠作品与大陆武侠作品已融为一体。这些作品既受到王度庐、朱贞木、宫白羽旧武侠写实派的影响,也有金庸、梁羽生等新派武侠大家写作风格的影子。此外,古龙小说文体在台湾与大陆很流行,使许多年轻武侠好手的作品都模仿“古大侠”的文体与写法。经过四次投票评选,最后获一等奖为《王烟雨》,作者黄健来自大陆湖北。
所谓“古龙文体”,是对旧武侠小说的一次创新。如果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已成功运用新文艺手法,比如他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在情节安排上跳出了旧武侠小说的窠臼;那么“古龙文体”则在语言上进一步创新,古龙用短句、哲理、倒叙以及蒙太奇手法来构思情节,都给人一种面目一新的特点,赢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广泛喜爱。有人曾把古龙小说看成是“海明威叙事方式”,这与传统的旧武侠小说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也曾举办“武侠大赛”,新作者的作品也是大量模仿“古龙文体”,这进一步说明大陆与台湾武侠文学交流已融为一体。
大陆与台湾的武侠小说作者新一代已经崛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小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这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温世仁先生。
温世仁先生为大陆与台湾的武侠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谨以此文纪念温世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