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2009-12-02 03:44贺善侃
探索与争鸣 2009年10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贺善侃

内容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求真务实是三个重要环节,也是与时俱进的三个重要理论内涵。它们共同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深化,共同拓展着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事求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解放思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求真务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关键词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世界的变迁中,从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中,从对人类一切知识财富文明成果的吸取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求真务实是三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与时俱进的三个重要理论内涵。它们共同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深化,共同拓展着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实事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着眼于当前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规律。

邓小平指出:“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着眼于当前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发展,每一个阶段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针对当时的实际问题,以当时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历史证明,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理论,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着眼于当前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首先就是着眼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在国的国情,以当时当地的国情为中心。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构成的各部分理论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其指导性和适应性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因此,实事求是地分析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在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该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具体国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也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机勃勃的理论。各国的具体国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非典型资本主义的东方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期间,实事求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赋予“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古老的词语以崭新的辩证唯物论涵义,把其提炼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其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其二,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如《论十大关系》一文,就是毛泽东试图冲破苏联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尝试。在写这一论著之前,毛泽东集中精力对34个部门进行了两个半月的调查。

然而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之处,也正起因于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在新中国诞生后的前30年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同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紧密相关。在这一历史时期,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作了艰苦的探索。回顾这一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曲折的道路,研究毛泽东的思想轨迹,我们发现,当毛泽东的探索接近中国国情时,他的思想就放射出真理的光辉;当其探索背离中国国情,违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时,他的思想就不同程度地陷入“空想”、“幻想”,难免时时流露出超越历史阶段、不切实际的企图。诸如,一方面,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生产力飞跃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另一方面却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目标的追求过于理想化,以致破坏生产力发展规律。一方面,毛泽东不满苏联模式,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做了大量调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另一方面,却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提出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取消商品货币等。一方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另一方面,却又陷入超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作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这一根本违背我国国情的错误论断。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一点: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了的实际相结合,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关键。解放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

着眼于新实践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又一条重要规律。只有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解决新课题,才能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飞跃。

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又说,“我们应该也只能采取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新的历史条件,提出新的问题、新的任务、新的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思维向度:一是现有理论对当前实际的指导;二是从当前实践中提炼、概括新理论。前者注重于理论的运用,后者注重于理论的创新。由于实践的丰富多彩、生生不已,理论的滞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创新就成了保持理论活力,促使理论不断与发展的实际相统一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永无止境,理论的创新也永无止境。固守原有的理论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只有不断创新的理论才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代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既坚持普遍真理又创建新理论,只有这样,才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春常驻。

因而,解放思想无疑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解放思想,是指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

缚中解放出来。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思想主要是指从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奎扭曲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从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也就是说,只有敢于突破陈旧的思想观念束缚,才能勇于正视现实,正确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做到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拘泥于一些僵死的教条,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把解放思想作为实事求是的思想前提和内在环节,是邓小平对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原则的重要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情和我党所面临的任务发生历史性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必须向前推进一步。在此,解放思想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但几经挫折和失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未能真正解放思想,或固守于被曲解的社会主义观念;或照搬外国模式,从而导致对实事求是思想原则的背离,把社会主义建设引向崩溃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在全党提倡解放思想,用实事求是代替“两个凡是”;用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用改革代替僵化、停滞。解放思想不仅使我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而且在全党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纵观改革开放30年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期间,有几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是在我党工作中心转移的过程中,解放思想与具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问题上形成比较成熟的认识,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是解放思想与重新认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相结合,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是解放思想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冲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的僵化的传统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四是解放思想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五是解放思想与不断破除不切时宜的旧观念、形成促进改革开放的新观念相结合,根除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小进则满、固步自封等不作为的思维方式,倡导永不自满、无私无畏、不断进取的追求卓越的思维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事实证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一部改革开放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攻坚阶段,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将成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一轮动力。

求真务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的本义就是坚持科学精神。按照现代语义,“求”,寻找、探索。“真”,真知、真理。“务”,致力、从事。“实”,即实际,就是事实、实践与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务实就是在客观存在的事实境界中从事现实的实践活动。

求真务实,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又一条规律:尊重群众,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善于概括群众实践的经验和创造,源源不断地吸取群众实践中涌现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求真务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根本途径。因为我们所说的实际,归根到底是群众的实际,是群众实践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群众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新创造,生动的群众实践正是理论与实际线结合的基础。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基层群众首先创造出来的。无论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还是对股份合作制问题的科学回答,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的强调,以及提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想等,无不是群众改革开放实践的结晶。有了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实践的尊重,才有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局面。事实证明,历史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只有群众实践才是创新的源泉。

尊重群众实践,认真总结群众实践经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基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认真总结国内外群众实践经验的产物。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从国际事实看,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单纯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较高的经济指标,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善发展中国家千百万人民的生活状况,甚至还带来了种种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乃至灾难。例如,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很高,曾一度超过了欧共体的经济增长率,可谓经济起飞神速。但在经济起飞的另一面,确是另一番景象:农民极度贫困,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全国1.3亿人口中有7000万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前巴西总统只能无奈地表示:“巴西经济很好,但巴西人过得很苦。”又如,随着上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的上涨,伊朗的工业化速度加快,从上世纪60到70年代,伊朗人均国民产值增长了10多倍。然而,经济财富的增长并未惠及人民,却滋生了一个腐败阶层,从而引起全民的不满,直至爆发长达一年之久的动乱,经济神话破灭了。

从国内事实看,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直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片面地理解“发展”,狂热地追求经济指标,却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验教训不少。即使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理念没有得以根本纠正,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脱节的现象还是未能得到改观。

一是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未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有些年

份甚至在10%以上的高位运行。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一直保持在7.5%以上。这不仅大大高于世界平均经济增长水平,也高于那些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然而,建国以后一直奉行的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一直未能根本改观,人民群众从GDP增长中获益的份额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下降,从而严重制约了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二是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过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加大了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投入,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以GDP为中心”的理念支配下,重GDP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总体投人、公共卫生经费、教育经费投入偏低的状况未能根本改观,以致广大群众未能从GDP的增长中不断获益。三是就业增长、社会安全保障及体制创新滞后于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出现失业问题严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管理落后、安全保障缺乏、生产及安全事故增多等诸多社会问题。

事实证明,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科学发展应是社会全面发展,离开科学发展,并非真正的发展;离开科学发展,人民得不到实惠,社会难以进步。

其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同时,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创新任务艰巨,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二是我国经济结构加速调整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我国面临建设创新型国家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五是强化社会管理,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任务繁重,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要求更高。

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折腾、不懈怠、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群众的实践呼唤着科学发展理论的诞生。科学发展观作为揭示发展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论,正是我党重视群众实践经验,从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它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求真务实、尊重群众,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又一个新高度的现实途径。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