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创刊三十周年了。如同所有三十岁的人一样,到了而立之年,也未免有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待。“打开窗口,了解世界”是创刊时的主旨,时势使然。三十年来,《译林》刊登了一百七十多部外国流行小说,保持了一批经典栏目,这是坚持,也是不变。三十年来,《译林》最早的一批读者已经步入人生新阶段,但他们对《译林》的喜爱仍在并且不变。变化的是,如今了解世界的窗口已远非一扇或数扇,纷繁的新世界,声画并茂的新媒体,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都在提醒我们,《译林》也需要变化。
但这变化很难。坚持什么,放弃什么,加法与减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指望一蹴而就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还是准备一点点地变,一点点地适应新的读者、新的阅读习惯。可读性仍将作为杂志的第一要义。比如说,2009年第6期开始,部分栏目将会有所调整,调整的主旨就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再比如说,围绕着每一期的主打长篇小说,我们将力争在各个栏目中提供更多信息,无论是关于作者的,或是关于作品的。又比如说,关于长篇小说的选题一直有众多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国别、作家、题材,众说纷纭。想在实际选稿中做到既保持可读性又保证多样性,对这很难完成的任务,我们将会继续尽力。还有一些想法,会在今后的编辑过程中慢慢体现。
面对新媒体,主要是网络媒体,我们也将更多地与之合作。译林网站,新浪博客,豆瓣小组,手机平台,电子期刊,这些已经在做,互动的平台不能说没有,但远没有做到成熟。它需要编者的关注,更需要阅读者的声音。也许一些读者对上网并不熟悉,但相信也有许多年轻的读者时常在网络里漫游,愿我们在数字世界里更好地沟通。
无论如何,《译林》不是新闻时政杂志,不是文摘生活杂志,不是汽车或者电子杂志,更不是时尚杂志,所以对期待着它彻底改头换面的读者,我们只能说抱歉。但希望它越来越好看的读者,请你们继续关注。杂志会留出版面,创造机会,提供更多交流的平台。在杭州与上海进行的读者见面会,仅仅是┛始。
十八岁,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未来是一张白纸,谁也不敢预言十年后这张纸上会呈现如何的色彩斑斓。对一份三十岁的杂志来说,变化是必须的,也只有更为谨慎。但愿《译林》的变与不变,能让它在这时代潮流中,依然给你一个阅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