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兆树 褚春元
摘 要:20世纪末叶以来,消费主义传入我国并迅速蔓延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消费主义从消费物质到消费历史,历史成为一种异化了的消费资源,正日益失去其本真性、庄严性、严肃性。而这突出地表现在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上,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反历史性代替了还原历史性;娱乐性代替了严肃性;商业性代替了宣教性,从而背离了历史题材剧的本质。要走出这种创作误区,应做到三个“相结合”:艺术创作与唯物史观相结合;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相结合;消遣娱乐与寓教于乐相结合。
关键词:消费主义;历史题材;影视剧;文化语境;创作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5—0245—04
20世纪上中叶以来,在西方工业化社会中,劳动生产日益科技化、现代化,物质产品日渐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然而人们的精神追求却日渐萎靡空虚。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兴起和蔓延着一种超越满足实际生活需求而以追求无限欲望满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观念和思潮就是消费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并日趋一体化,消费主义思潮便迅速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症候。20世纪末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逐步入侵,消费主义开始在我国出现并迅速流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一、消费主义:从消费物质到消费历史
任何一个生命体要延续自己的生命,都要不断地进行“消费”。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体,要维持自己的个体生命、延续自己的种族,也要不断地占有物质生活资料进行消费。但人类的消费远远超越其他生命体那种单纯的生存性消费,并不仅仅满足于生命生存的需要,而是满足更多方面的非生存性的需要。20世纪上中叶以来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物质产品过剩,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供消费的物质;另一方面也需要人们必须进行超越实际需要的消费,以便促使生产能够继续,使“生产——消费——再生产”的经济发展链条不至于断裂。在消费时代,“具有巨大生产率的经济要求我们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商品的购买与使用变成一种仪式,从消费中获得精神的满足”①。
消费主义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追求的是一种“超物质”、“超享受”的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满足实际生活或生存的需要,而是满足被不断“追求”而制造出来和刺激起来的欲望。或者说,消费主义满足的不仅是一种“需要”(need),更是一种“欲求”(desire)。而“需要”是可以满足的,“欲求”却是无止境的,是永远无法填塞满的深壑。正因为消费主义的本质如此,消费主义遵循的原则就是最大化原则,其最终按照商业逻辑来运作,追求的是商业利润最大化。当这种商业逻辑运行天下时,作为消费主体的“人”并不能逃脱商业逻辑编织的罗网,“人”则被当做一种资源、一种商业资本来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其结果导致人的生理欲求无限高涨,人的情感欲望无限膨胀,人的道德情怀日渐堕落。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巨大改变,追求最大的物质、财富、声名、地位、享乐、快感、愉悦就成为人们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的最高旨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主义是一种“异化”了的消费;或者说,是消费出现了“异化”。而这种“异化消费”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商业性、娱乐性、消遣性、刺激性也就成为消费主义最突出的表征。
当今,消费主义思潮畅行天下,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消费,成为消费的对象。消费主义从消费物质发展到消费文化,从消费文化发展到消费历史。历史作为消费的对象,本无可厚非。但消费主义把历史作为消费的对象,是完全建立在一种把历史作为普通商品来消费的理念之上,其结果使历史正日益失去其往昔的本真性、庄严性、严肃性和崇高性,而这突出地表现在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上。
以历史内容为表现对象,自古以来就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以再现历史事件、塑造历史人物形象为主的历史剧创作也在中国戏剧戏曲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文化语境下,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已经把历史作为一种商品、一种消费资源,历史已经成为制造消遣娱乐、满足欲望诉求、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可利用资源,历史的使用价值逐渐弱化,而其交换价值正日益高涨。
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历史成为异化了的消费资源
在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历史被作为一种消费资源被无限度地开发利用,历史也就成了一种商品、一种消费品;或者说,历史成为消费的对象、娱乐玩弄的玩资。而这种历史态度和创作动机必然会使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遵循着商业化原则、娱乐化原则和游戏化原则。因此,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的历史消费,实际上成了一种“异化”了的消费,而这种“异化”突出地表现在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所体现的消费主义特征上。
1.反历史性代替了还原历史性
历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而通常所说的历史则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剧则是通过艺术性地描绘这个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现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和发展态势。这就理所当然地要求历史剧应当再现和还原历史的本真面目,表现人类活动的发展规律,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命运,历史题材影视剧也理应如此。而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却偏离了这个正确的创作轨道,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反历史性。这种反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几乎演尽了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从秦皇汉武到康熙乾隆,从飞将军李广到宰相刘罗锅,轮番上演,充斥荧屏。而那些普通民众却很少作为主角出现在观众眼中,似乎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帝王将相也大都被描写成具有雄才大略、勤政爱民、保家卫国的时代英雄和伟人。然而,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并不都是那些威震四方、尊贵显赫的帝王和权谋者,而恰恰离不开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卑微者”——普通民众。这些“卑微者”也应当成为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主角,他们的命运、思想和生活也应当成为表现和描写的对象。第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在表现和描写帝王将相时,总是塑造着“圣君”、“忠臣”形象,一方面宣扬极权政治和强者意识,另一方面强化奴性意识、顺民思想。创导人员的思想和内心深处为封建帝王粉饰神化,为帝王专制暴戾鼓吹,迷恋于封建王权和极权统治,从而放弃了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这是明显的反历史性。历史剧理应担当的还原历史的重任也被反历史性所代替。而出现这种情况,很显然是由于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的历史完全成了被颠倒、颠覆和玩弄的对象所致。
2.娱乐性代替了严肃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也深受激烈的社会转型和变革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困顿和心灵空虚的困扰。人们越是享受着惬意的物质生活,就越是需要精神上的愉悦;越是身处现代化的社会,就越是把目光投向历史和古人,希望从历史中寻找民族自信和心灵慰藉。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其轻松幽默的格调、曲折动人的故事、消遣娱乐的功能、简单快捷的收看方式,成为当前最能迅速满足人们精神愉悦和心灵慰藉的文化快餐。这是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具有的巨大价值和贡献所在。但受消费主义影响,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却把其具有的消遣娱乐功能的一面无限放大,超越了其应有的限度。“历史仅仅成为作家精心制作节目时的帷幕和道具。作家们凭借这一道具,在历史的帷幕上任意地涂抹出一个个由血和泪、刀与光、情与仇共同交织的现代图画,历史的严肃性与庄严性在这种颇具当代意识的言说过程中被消解殆尽。”②
历史在本质上具有庄严性、严肃性和崇高性,历史题材影视剧理应通过历史事件的展示、历史人物的塑造来展现历史维度的严肃性、沧桑感。而在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这种庄严性、严肃性被解构,娱乐性代替了严肃性,消遣性代替了崇高性。历史被戏说、被娱乐,致使历史人物背离了历史真实,历史事件被任意篡改和胡编乱造,历史真相被掩盖遮蔽。历史成了空洞的能指,而一无所指。在电影《赤壁》中,战争似乎只是古代成人间玩的一场充满浪漫性、玩弄于股掌间的君子游戏,战争的残酷性、历史的深沉性仿佛在“英雄”们的谈笑间灰飞烟灭;而历史何去何从,也似乎仅仅取决于历史“英雄”们的个人意志。而在《荆轲刺秦王》中,历史上原本充满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的悲壮性人物荆轲,也被消解成一位懦弱无为、沉溺于女人之中的无赖形象。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这种为了娱乐性而消解历史的严肃性、庄严性的做法,已使人们丧失了对历史的敬畏感和严肃感。对于那些急于需求精神快餐而又无暇厘清历史史实的普通受众来说,无疑会使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产生偏差和讹误。
3.商业性代替了宣教性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旨在以描绘历史事件进程,重塑历史人物形象来再现和反思一段历史,发掘出沉睡在历史深处的真理和真义,使受众在“重温”历史中感知真理、真义和真情,从而借鉴过去,把握未来。历史题材影视剧应该担当起这样的宣教重任。当然,历史剧不是教科书,不应散发出较重的说教味。过去,在一切皆政治化的年代里,历史剧成了政治的附庸、阶级的传声筒,历史剧创作走向了唯宣教的极端。但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历史成为“异化”了的消费资源,被任意宰割和践踏,被贴上商品的标签鬻售。因而,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又走向了另一个背离宣教的极端。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编、导、演人员已把制造商业噱头作为目标,以戏说、游戏、搞笑为能事,以增强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商业价值,以期获得更多的受众眼球和票房价值。马克思曾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③同样,对于以市场化、商业化来运作的影视剧来说,深受影响的编、导人员也只看到它的商业价值,而放逐了其他价值。媒介也推波助澜,对影视剧的评价,也普遍走入了仅以收视率或票房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误区。实际上,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永久的艺术魅力,而这种艺术魅力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慢慢绽放的。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叫座”为鹄的,就会退化成无深度、无意义的刺激感官、满足官能享受的工具。总之,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商业性代替了其应有的宣教性。
三、遵循三个“相结合”:走出历史消费异化的误区
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对历史的消费走入了“异化”的误区,不仅背离了历史题材剧的本质要求,也背离了文化艺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净化人类心灵的最高旨趣。这样的背离引发两种不良后果:一是误导了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混淆模糊了史与戏应有的界限,造成了受众严重的思想混乱和史实错误;二是播洒了封建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流毒,麻醉奴化受众的神经和心灵,甚而引领人们向反历史进化之路上走。因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已经走入了严重的误区,要走出这种误区,应该做到以下三个“相结合”。
1.艺术创作与唯物史观相结合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求把艺术创作与唯物史观结合起来。因为,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只有在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才能不偏离正确的创作方向。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存在着一股强烈的复古主义、英雄主义和皇权至上的思想潮流,把历史航船的前行归功于少数英雄人物的推动,不自觉地钟情于对英雄人物、杰出人物的塑造和歌颂,在唯心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雍正王朝》的女导演曾直言不讳地透露出藏在心中多年的英雄情结:“英雄对一个民族的提升太重要了!我渴望英雄。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千百个荒淫皇帝中塑造一个好皇帝。”④正是由于创导人员有着这样的历史观,荧屏上才会不断地演绎着英雄的脸谱,帝王崇拜才会盛行不衰。当然,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功不可没,我们不可否认他们在历史偶然事件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但是历史并不仅仅是英雄的历史、个人的历史,推动历史的是一种“合力”。因此,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就不能仅仅演绎英雄伟人的历史,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思想和意志也应值得关注和表现。恩格斯曾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由于历史观的错误而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使他的剧作《弗兰┐•冯•济金根》过多地关注官方分子而忽视了平民分子的塑造,因而使剧本出现失误⑤。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若能做到艺术创作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就能创造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艺术作品来。
2.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相结合
历史题材影视剧是通过戏剧化的艺术形式来塑造历史人物和再现历史事件,因而是一种艺术,而艺术需要进行艺术虚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同样要进行艺术虚构,没有艺术虚构,历史题材影视剧可能就是图解历史的影像化资料,而非影视剧艺术作品。而艺术虚构能够对“历史”进行加工创造,也是由历史自身的特性所决定。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历史发生的同时,也就永远成为过去,无法复现。历史记录永远是后起的“补记”,是永远难以再现真实客观的历史。新历史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对此认识颇为深刻,在他们看来,“历史”只是后人的主观理解和猜测,或是一个主观性建构,因而,“历史”是不确定的,是可以被重新书写的。正是因为历史的这种“不确定”性,艺术家可以在“近似”历史的空间内驰骋艺术虚构和想象,以使历史人物形象更丰满,历史事件更动人魂魄。但是,这种虚构和想象绝不是毫无限制,任意所为,胡编乱造。历史题材影视剧在主要历史背景、时代环境、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其他不容错讹的史实方面要遵循历史真实,而在局部细节、情节安排、冲突设置、气氛渲染等方面则可以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3.消遣娱乐与寓教于乐相结合
当前,文化艺术已经走向大众化、世俗化,消遣娱乐也成为文化艺术的功能之一。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其轻松幽默的叙事方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创导人员的商业化追求,自然也成为一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的重要方式。但是,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绝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消遣娱乐,而应当在充满愉悦性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寓有深刻的思想哲理和丰富的人生真谛,做到消遣娱乐与寓教于乐相结合。其实,寓教于乐本是艺术的本质要求之一。贺拉斯十分强调戏剧的寓教于乐性,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如果是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的‘百人连就会把它驱下舞台;如果这出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⑥历史题材影视剧也应当如此。恩格斯曾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就拉萨尔关于剧本的思想内容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谈到自己的观点,他说:“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⑦恩格斯认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实际上也正是在强调戏剧的寓教于乐性。因此,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在其具有消遣娱乐功能的同时,也不忘其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只有如此,才能走出唯消遣娱乐为旨趣的创作误区。
总之,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文化语境下,历史已成为一种制造消遣娱乐、满足欲望诉求的商品和消费资源,而这突出地表现在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其对历史的消费已走入了异化的误区,从而背离了历史题材剧的本质要求。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走出目前的误区,必须做到三个“相结合”。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历史成为一种商品、一种消费品,还历史的庄严性、严肃性和崇高性。
注释
①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
②张书恒:《评二月河“清代帝王系列”小说》,《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3页。
④金沙:《“雍正”收视率不断攀升让人称奇》,《北京青年报》1999年2月12日。
⑤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5、343页。
⑥贺拉斯:《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55页。
责任编辑:采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