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朗读指导的做法

2009-12-01 08:44林卫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教师

林卫红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竭力避免孤立地讲技巧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出感觉来,读出感受来,而是应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积极创设情感“场”,以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和兴趣。教师还要注意抓住文本的精彩点,引导学生感悟并朗读、美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美美地、投入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文本的情感,感受语言的精妙,想象文本的意境,陶冶美好的情操,以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活力、更有韵味。

一、 创设情感“场”,激活美读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感“场”,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通过音乐渲染、图画再现、语言描述等,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意会、感悟、体验,细细品味文本的意境,当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后,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有声的语言来表现文本的情感,真正实现感悟语言、理解内容、抒发情感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数星星的孩子》这课时,教师积极创设情感“场”,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受张衡对星空的热爱。课上,教师先在黑板上贴上大大小小的星星,启发学生想象星星挂在夜空中一闪一闪时的美丽画面,然后再让学生读书,找出有关张衡望着星空数星星时表示动作的词语,接着教师说“仰、指、数”这三个是表示动作的词语,随后学生就开始学着张衡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教师顺势问学生:“你刚才数星星时很认真,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纷纷说道:“我数着数着,就觉得有点头晕。”“我数了一会儿,就觉得脖子酸酸的。”……在对比感悟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张衡数星星的认真与耐心,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回到文本中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学生在朗读“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时,就会通过适时的停顿,把自己对张衡认真、耐心地数星星的赞美之情融进了朗读中。

《望月》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出现和教学语言的描述,使学生渐渐进入文本所描绘的美丽月夜的意境,再采取课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对诗,教师将外甥对月亮的想象改成诗行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等形式,学生的朗读渐渐进入佳境,充分表现了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又如在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一课,读到“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时,教师巧设情境,采取了“焦点访谈”“情境引读”“实话实说”等教学形式,一步步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我们”从最初对老师的埋怨与不理解,到后来的理解与敬佩之情,学生的朗读就读出味、读出情来了。

当然,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与感受,特别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及时肯定学生朗读出现的亮点。如有位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时便及时进行了点评:“刚才老师发现有三个同学读书的方法很对头,一个是句子没读通顺时多读几遍;一个是姿势端正,看得出是训练有素;一个读得很有感情,看得出他对文章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这三个典型突出强调了朗读的三方面:读通顺是前提,认真读是态度,读出感情是目的,这样就为学生朗读作出了示范与提醒。又如表扬学生,“老师觉得你刚才有个地方读得特别好”,会使学生的情感渐渐与文本贴近;而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其实我也想听到你推荐自己来读好课文”,可鼓励学生更自信地朗读;而当学生读得不够好时,教师则说道:“我有个建议……”总之,教师要借助教学情场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信心,使朗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美好享受。

二、 抓住感悟点,指导美读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了解的主要途径。朗读更是一种再创作活动,教师要以读为本,根据文本的特点,精心选择朗读的训练点,以关键词、句为抓手,把它作为学生朗读的体验点和感悟点,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并在学生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和领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走近文本、沉浸文本。这样,学生在读懂文本中的情感后,朗读时就会更有感觉,就能读出味来。

如在《三个儿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在妈妈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妈妈们骄傲自豪的心情,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主要抓两个句子:“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因为这两个句子是作者情感最直接的流露与宣泄。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想象妈妈们此时的神情和心情,然后请学生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教师再指导学生抓住“谁也比不过”“谁都没有……”这些词语,学生便体会到在妈妈的心目中儿子是最棒的,是世界第一的,是很了不得的。这样,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出了妈妈们的神气与自豪,更好地表现了这两个句子的感情色彩。

如在《棉花姑娘》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为引导学生读出对蚜虫的痛恨和对七星瓢虫的喜欢之情,教师抓住文中“可恶”“惊奇”这两个词语,启发学生读懂其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课上,教师先投影相关的图片,讲述蚜虫的危害,引导学生想象:这么多的蚜虫在棉花身上,棉花姑娘会怎么想?该怎么读好“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这句话?同样的,在指导学生读出对七星瓢虫的惊奇与喜欢时,教师也是通过投影图片,让学生说说七星瓢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它有什么特点?当学生讲到“七星瓢虫很美,很热情、吃蚜虫很快,很厉害”时,教师补充道:“一只七星瓢虫能吃一百三十多只蚜虫呢。你们还能夸一夸七星瓢虫吗?”由于学生对七星瓢虫高强的本领产生惊讶的情感,就更能体会文中棉花姑娘的“惊奇”,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 运用方法巧,促进美读

要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还要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巧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以达到促进学生美读能力的提高。

1. 示范法

教师范读能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美好,起到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选准文章的动情点,在课上满怀激情地读,读出真情,读出味道,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并领悟到朗读时要根据文本情感的变化而及时调控,较好地去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对于含义深远、描写生动的古诗词,教师更要借助范读,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基调。如在《伯牙绝弦》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对文中“点睛”之笔——“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个句子进行朗读指导。为使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恰当停顿,读出古文的韵味来,教师先让学生仔细听教师范读,特别注意突出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凸显伯牙情感的基调;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读,请学生当小老师读;最后,教师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声中大声诵读课文,优美的韵味便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学生们读得摇头晃脑、声情并茂,把伯牙此时痛失知音的寂寞、孤独与绝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学生读得不到位或出现畏难情绪的句子时,教师也要及时通过范读加以引导。如读《丑小鸭》一课的最后一个句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有的学生认为“啊!”这个词语表现丑小鸭的惊喜,就读得很大声,有的学生则读得长,有的还读得短……教师指出:“要表现丑小鸭的惊喜不是大声就行,这个‘啊字是丑小鸭对生命的颤动,对生命的敬畏!”教师点拨后立即示范读,然后学生练读,教师再点拨,让学生真正读进去。就这样,教师抓住一个“啊”字,不仅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习确定重音,掌握语速,把握语调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更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丑小鸭在变成天鹅后幸福、甜蜜的内心世界。

2. 换位法

为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对于有些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的课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可以采取换位法,启发学生把自己当成文本中的角色,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生活体验,走进文本进行角色体验,揣摩角色的心情,更好地体验角色的情感。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教学中,教师以小骆驼的心情为情感线索,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找一找表现小骆驼心情的词语,学生一下子找到“委屈”“担心”“自豪”三个词语。教师又让学生自主学习,说说小骆驼为什么感到委屈,为什么担心,小骆驼担心什么呢?在理解小骆驼的自豪之情时,教师则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曾经因什么而感到自豪?为什么感到自豪?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会到小骆驼的情感变化后,明白了小骆驼是从自卑到油然而生的自豪之情,所以课题“我应该自豪才对”就是点明它的恍然大悟。学生在换位思考后朗读,也就比较容易到位了。

3. 烘托法

唯有学生融其境,朗读才能更到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凭借一定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冲击,烘托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就会尝试着利用情感来带动朗读。

如在《雷雨》这课中,如何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雨的变化过程和文本描绘的景物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运用了生动的教学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借助手势等肢体语言,达到渲染情景的效果,使文本描述的雷雨这种情境鲜明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为帮助学生体会雨声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教师用手势来做动作,还说:“雨声很急,可以读得再快一些。”随着教师手势的变化,学生感受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雨沙沙沙地下”,学生读得就轻些,最后,雨声“滴答滴答”的……由于教师在朗读指导上注意教学氛围的烘托及点拨的层次性,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想象,当学生把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画面,体会到文本的意境后,他们朗读时就在脑子里想象画面,并借助朗读把雨的变化过程再现出来,进行了创造性的朗读。

4. 引读法

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如句子中有提示语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再细细地读,读出韵味,借此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层次。另外,教师还要及时根据文本的特点,抓住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子,采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促进学生朗读情感的升华和朗读水平的提高。

在《伯牙绝弦》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句通过三次适时的提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读书中融进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读懂了伯牙的悲痛欲绝及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并感叹知音的难觅。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的情感撞击中,学生的情感被一次又一次激发,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学生的诵读也更好地演绎了这段流传千古的佳话,真挚感人。

5. 表演法

对于故事情节较强、对话较多的寓言、童话故事、课本剧等适合学生进行表演的文本,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用姿势、声调、表情来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进一步自读领悟,获得对文本的解读,更好地揣摩人物的内心与情感。

在《两只小狮子》的学习中,为引导学生读出对勤狮子的敬佩和喜爱之情,教师先让学生抓住“一只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这个句子,采用了词语突破法,抓住“刻苦”这个词语想象:在练“滚、扑、撕、咬”的时候,小狮子会遇到什么困难?然后,教师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不管气候多么恶劣,小狮子都能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下来。最后再让学生上台通过表演,体现出勤狮子的刻苦。教师还运用对比的方式,抓住“懒洋洋”一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懒狮子懒洋洋的?学生尽情发挥想象,上台表演了懒狮子闭着眼睛、躺在地上、耷拉着脑袋,脚翘得很高、一晃一晃的等无精打采的样子,教师才顺势让学生把懒狮子懒洋洋的样子读出来。最后师生合作读书,不仅读出了勤狮子的刻苦,还读出了懒狮子的懒洋洋,学生的朗读充满了无限的生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教师
最美教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教师如何说课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