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

2009-11-28 08:02高宏星
理论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

高宏星

摘 要: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对网络政治参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直接现实性、平等参与性、快捷时效性三大基本特点;是执政党展示政党形象的新舞台,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新特征,是反映民意,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平台。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公共理性,加强法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应把握网络政治参与提供的契机,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政治;政治参与;公共理性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9-0045-03

迄今为止,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及其应用像互联网发展得那么迅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政治观、民主观,改变着政治参与模式和参与的方法,改变着政府决策的行为。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人的延伸——媒介通论》一书中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1]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民主体制最大的影响和冲击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民个人只要通过电脑就能直接与政府官员对话,向政府提出某项要求和建议,或参与政府的某项选举或决策。当网络应用于政治后,它必然有力推动公民参与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如何把握网络扩张对现代政治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相应的对策,趋利避害,推动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政治的提出

网络政治是当代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一新鲜事物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根据。

从西方政治体制来看,代议制民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资本主义初期,政府的活动以不破坏市场的自由运行为限,政府遵守“守夜人”的角色定位。20世纪以来,为了缓和、解决各种矛盾,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经济事务,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显得越来越重要。到了70年代,西方主要大国陷入了低经济增长、高通货膨胀、高财政赤字和高失业率同时并存的“滞胀”困境,政府管理成本增大、效率低下,“官僚制”的弊病也都暴露了出来。广大民众对政府丧失了信心,人们要求限制政府干预社会公共事务的呼声逐渐增强。于是,人们纷纷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来取代“旧的理论”,“新公共行政学”运动开始发展壮大,全球兴起一场行政改革运动,即所谓的“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和“新公共行政”等。[2]这场全球性改革运动反映了一个历史趋势,那就是公共行政必须体现出更加充分的公共性,最终走向公共行政管理服务化,公民参与行政管理制度化、经常化,个别领域乃至志愿化,将公共管理变成一种公共的服务,使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政府及其公共行政的本质之所在。无论是代议制困境,还是行政集权危机,都需要通过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来克服和改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新的政治潮流。

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来看,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经济和社会多样化日趋凸显。同时,也由于改革初期措施的不配套,导致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的不平衡。这正如王沪宁先生所说的,“经济发展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集团,每一个阶层都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由于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要求参与政治生活,要求了解政治体系的活动过程,尤其关心政治体系的决策,关心政治体系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后果”[3]。不可否认,经济和社会多样化促进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加速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出现了强势(富裕)群体和弱势(贫困)群体之分。强势群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影响国家(政府)的政策制定。在公共舆论方面,强势群体利用其经济实力,通过支持和赞助媒体和学术活动等方式,也影响着媒介和学者的公正立场,造成有利于其利益格局的局面,确保其维护和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其他社会群体利用体制内渠道却难以对政策施加有效的影响,他们的经济利益不断受到损害,迫切寻求通过政治参与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状况,诉求政治上的利益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须完善政治表达机制,以提高政治体制的公平公正水平,有效地保障社会各群体的政治参与,缓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不同群体的利益和权力平衡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社会秩序。[4]

从政治理论的发展来看,二战以后政治学的研究从以国家政治制度为重点转向了以政治参与行为为重点,政治参与理论为网络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政治参与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因而伴随参与民主论的兴起,代议制民主理论自然就成为被批判和修正的对象。参与民主理论的核心就是“凡生活受到某项决策影响的人,都应该参与那些决策的制定过程”。 [5]参与民主论者认为,必须通过广泛协商,心平气和地共同参与,重新确立新的政治结构,将参与的范围扩大到政治生活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使自由和个人在对社会和国家事务直接的不断地参与中实现。参与制民主理论符合民主直接化的要求,代表着当代社会政治生活将从精英民主走向大众民主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三大基本特点:一是直接现实性。在网络政治中,任何人不需要再由别人来代表自己,他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直接进行政治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好恶对政府的议案进行投票或对感兴趣的政治议题直接发表意见,不考虑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而且还表现在探讨主题的多样性、随机性与多变性等方面。公民直接参政议政成为网络政治的一种最突出的表现。二是平等参与性。平等在政治上表现为:人人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网络对政治平等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网上,只要符合法律允许的参政条件,你的意见与政治家的意见一样亲切可见,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事务发表见解,不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的等级分明式层级节制。比尔·盖茨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优点之一是“虚拟平等”远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实现。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的平等政治权利都得到了保障。三是快捷时效性。政治事件的发生、你的意见、政治家的态度以及政府决策和相关表决结果,这一系列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和内容,在网络上是以光速传播的,因此政治活动变得非常迅速。除此之外,网络政治还具有方便性、廉价性等特点。

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是:首先,网络政治参与是执政党展示政党形象的新舞台。网络扩张也导致“电子政府”的诞生。目前,西方各国都在加紧构建“电子政府”。政府上网一方面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为公民了解政府的工作提供经济而快捷的渠道。政策的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不再是神秘的东西。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从而有利于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对决策的参与主要表现为集体决策取代个人决策,即决策过程广泛吸纳民众意见。另一方面,政府上网使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更直接、更便利。政府可以通过网络这条便利的渠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收集各种意见,获得信息反馈。由于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信息,避免了因经过多层过滤而使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网络的快速信息传递同时也使公众的信息反馈速度大大加快,并且与高层次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成为可能。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也是信息化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政府的网站有2500多个,国家部委在全国建立的广域网络和信息系统有91个,其中省级政府绝大多数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共33个),县级以上政府也普遍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这为进一步实现政府内部网络办公和网上审批、登记、备案等的网络交互办公奠定了基础。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地方政府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来说,应充分利用网络展示亲民爱民的政治理念。尤其是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广大网友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今年2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全球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倾听民声,解答群众的关切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反映了网络作为一个新兴媒体,于民情上达政府,和政府去听取民意、搜集民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其次,网络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新特征。参与被视为一个国家民主的标尺,“民主决定于参与”。“人民普遍接受这一看法,即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差别,在于政治参与的规模和程度,在较富裕和较工业化、城市化的复杂社会里,更多的人以多于他们在欠发达、农业的、农村的、更为原始的经济和社会体系下的拥有的方式,卷入政治中去。”[6]研究比较政治和政治发展的学者普遍认为,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基本区别是前者人民一般没有政治参与,后者人民有广泛的政治参与。衡量政治系统民主化程度的主要标准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公民权利的存在、主权在民的原则的贯彻、人权精神的确立等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都需要通过公民广泛、自觉的网络政治参与来实现。人们一般认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就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越高,表明这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就越高。[7]12-13

再者,网络政治参与是反映民意,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平台。2003年3月新一届政府上台,开始推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这种理念将人民视为政府权力和权威的授予者、政府管理的参与者、政府绩效的评估者,并认为政府的职责不在于控制和管制,而在于掌舵和服务。在治理实践中,新政府也的确更加注重服务、公开信息,并以亲民的姿态倾听民声。SARS期间国人牢牢记住了这样两个镜头:在广州,胡锦涛主席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另一个镜头是,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宿舍对几位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国家领导人关注网民意见、进行良性回应的行为,鼓舞了广大网民,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政治参与的蓬勃发展。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明确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民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影响最终决策是决策科学化的一种有益探索。

三、发展网络政治需要解决的问题

1.网络政治需要公共理性。罗尔斯说:“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基础。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善,此乃政治正义观念对社会基本制度结构的要求所在,也是这些制度服务的目标和目的所在。”[8]公共理性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公共理性是与个人理性相区别的,个人理性是私人生活领域里的理性,是有关自己生活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如何实现的理性,而公共理性是公共领域中的理性,是关于公共的善及其实现的制度创设的理性;其次,公共理性的目标是公共的善和根本性的政治正义问题,是政治生活中的宪法的根本和基本制度的要求;最后,它的本性和内容是公共的,是由社会的政治观念所表达的,并在这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网络论政的目的是影响公共利益、公共事务或者公共意志的具体决策活动,实现现实政治生活中难以达到或者成本很高的参政议政之目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当网民面对海量信息的不断轰炸时,相当多的网民缺乏驾驭这些信息风暴的能力,表面看起来拥有很多信息,实际上却失去了自己的真正思想。网民意见多变,随意性强,缺乏深思熟虑,常常是不加思考、不带分析,在盲从中失去理性。因此,应加强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公共理性,使广大网民在政治参与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利益造成危害的信息时,学会运用理性来甄别和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从而做一个成熟的理性的网民。

2.加强法制建设,克服网络政治的不足。我们必须承认,网络不是万能的,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网络民主政治既然是一种直接民主政治,它也具有直接民主制的内在缺陷。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急剧扩大的体制外政治参与对现有的政治体系造成威胁,网民们在政治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必然将这种不满和挫折感引向政治体制本身,从而形成不稳定因素。网上参与过度自由,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便会造成否认任何权威、崇尚极端自由主义的后果,既有可能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人肉搜索就衍生出了“网络暴力”的问题),也不排除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来操纵网民的行为。单靠网络民主,是不能支撑起一个合理的民主治理架构的。因此,网络直接民主制要正常发挥作用,就需要以代议民主制度的其他制度安排作为基础。传统民主制度的制度安排,比如人民代表制的审议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协商,就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同时还要求我们加大网络法制建设,进一步推动网络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唯有如此,网络才能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3.发展网络政治,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将引起传统政府体制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进而改变传统的行政关系,即从几千年的官民关系向公仆关系转变。“政府官员由过去的‘以官为民的管理者、为民的统治者、为民的父母,转变为‘以官为民的服务者、为民的权利保护者、为民的公仆;由过去以政府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由过去的‘替民作主转向‘由民作主;由追求自我利益转向追求社会利益;由过去的关注政府工作效率转向关注公众利益的实现及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7]19转变职能后的政府将由以社会“主人”身份通过治民活动实现对社会的控制,转变为以社会“仆人”身份通过提供有效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使自己得以生存。可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是由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所引起的上层建筑的重要变化,它必将使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获得巨大发展。但是这场革命并非轻而易举,这种行政关系的转变亦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总之,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了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网络政治已成为民主发展的一种不可扭转的必然趋势。但是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参与形式一样,网络政治参与也必然带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因此,他并不能完全改变现有的行之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而只是对现有机制提出更高和更直接的要求,并在参与中要求现有机制具备更高的回应性。从长远看,我们应该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政治参与中的积极作用抱有充分的信心。所以,在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带来的益处时,应防备可能会出现的不利因素,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35.

[2][美]H·乔治·弗里德里克森.重塑政府运动与新公共行政学之比较[J].陆玉林,李秀峰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3]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7.

[4]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M].人民出版社,2007: 9-10.

[5][美]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61.

[6][美]科恩.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1988:35.

[7]胡同新.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

[8][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225.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
新媒体背景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当代印度尼西亚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