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09-11-25 06:41程浩明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甘肃省果园全省

程浩明

苹果产业是甘肃省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苹果产业发展的成效

(一)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苹果是甘肃省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树树种,全省14个市、州都有苹果栽培。2008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369.78万亩、产量164.14万吨、产值29.05亿元,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产量、产值的59.86%、66.15%、71.07%。主产区平凉、庆阳、天水、陇南4市322.79万亩、产量134.66万吨、产值23.84亿元,分别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7.29%、82.04%、82.07%。农业部确定的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306.59万亩、产量125.09万吨、产值22.14亿元,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2.91%、76.21%和76.21%。

从产区分布看,位于陇东南黄土高原的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礼县、西和)是甘肃省苹果主产区。该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适宜苹果栽培,具备最适宜苹果种植的7项指标。生产的苹果以着色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风味佳、耐贮运、营养丰富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优势产区。这一区域栽培面积大、产业基础好、产量高、品质好、效益显著,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我国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的重点产区。天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2008年苹果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27%和5.89%,种植面积由2002年全国第6位,跃升到2008年第3位,仅次于陕西、山东两省。因新建果园面积大、苹果产量居全国第6位,与第5位相当。2003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的第一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甘肃省静宁、庆城两县进入全国苹果生产重点县。2008年启动实施的第二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将黄土高原优势产区向西拓展,增加天水及陇南部分地区,使甘肃省进入国家规划的苹果生产重点县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18个。同时,2008年农业部在平凉、天水各建立一个国家级苹果综合试验站。由此可见,甘肃苹果在“国家苹果产业基地由东向西转移,黄土高原优势产区由南向北发展”的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008年全省苹果挂果面积210万亩,亩产值1384元;丰产期果园160万亩,亩产值176l元,分别比一般农作物平均亩产值高出900元和1400元,比较效益显著。甘肃省苹果由于品质优良,销售价格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国苹果产地收购价格最高的省份。苹果在全省农作物产值和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较快增长态势,已成为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渠道。

从一些高产高效的典型看,苹果的增产增收潜力巨大,苹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85%以上。全省苹果优势产区内,苹果亩收入万元以上的果园比重较大,由此说明苹果产业是高效产业,致富产业。

(三)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全省已建成1000吨级以上现代化果品气调库130座、500~1000吨级气调库578座、机械低温冷藏库220,座、以土窑洞为主的各种简易贮藏果窖3.2万个,总贮藏能力达72万吨,占全省苹果产量的44%。

全省有各类苹果加工、包装、产后处理、苗木繁育等相关企业150多家。其中,有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8家,浓缩果汁设计生产能力12万吨,可处理原料果80多万吨,生产的浓缩苹果汁95%出口;全省有自营出口权的果品企业16家,2007年直接出口苹果3.2万吨。2008年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仍实现直接出口3,6万吨。建成果袋生产企业24家,年各类果袋生产能力26亿只:建成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生产线11条,年处理能力20万吨:有100亩以上苹果良种苗木繁育企业4家,苗木生产能力近千万株。还有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中小型加工企业9家,处于起步阶段。

全省建设中小型果品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60多处,年交易量约60多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35%左右。随着苹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四)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甘肃省天水“花牛苹果”、“平凉金果”等苹果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静宁苹果”、“泾龙”、“赤诚”、“陇蜜”、“董志塬”、“礼县苹果”、“秦安苹果”等一批苹果品牌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花牛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花牛”商标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并进入了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合格防伪系统,获准使用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用“产地质量合格”防伪标志;“平凉金果”先后取得了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5项国家级认证,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静宁苹果”、“秦安苹果”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品牌创建、保护、认证工作对提升甘肃省苹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名优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次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水果展览会等大型展会上,花牛苹果、平凉金果、庆阳红富士苹果等成了每次展会的一个亮点,以其独特优势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荣获一系列金奖和“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等称号,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

苹果新优品种和以提质增效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旱作栽培技术得到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标准化果园创建已经展开。全省先后制订发布无公害、绿色苹果和地理保护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甘肃省地方标准2l项。富士苹果全园全树果实套袋、元帅系苹果果形剂应用、果园生草与覆盖、高光效树形改造、高接换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穴贮肥水、滴灌、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无公害、绿色标准化建园、“果草畜沼窖”生态果园建设推广,苹果GAP基地创建等开始推行,果农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积极配合农业部启动的标准化果园创建活动,标准化果园建设已经起步。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近几年甘肃省苹果主产区新建果园增速较快,每年新增40~60万亩,老果园改造在5~8万亩,苗木需求量在2200~3300万株。而甘肃省果树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省内仅有的几家苗木繁育企业基础条件薄弱、总体规模较小,年生产量约750万株,约占苗木需求量的30%。新建果园所需

苗木大量从山东、陕西等省调入,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部分农民为了确保品种质量,在栽植的第二年全部平茬重新嫁接,无疑延长了结果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加之苗木繁育大量使用普通无性繁殖,病毒侵染退化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

(二)栽培模式落后

甘肃省现有果园绝大多数采用乔化栽培,树体高大,枝条密郁,通风透光不良,尽管这几年一些地区进行了疏密改形,但目前10年生以上的大部分果园依然密闭,枝叶交叉、旺枝和见不到光线的下垂无效枝并存、树形紊乱、未形成稳定的树势,果实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果园产量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但新栽果园仍然采用乔化栽培,若不及时调整,任其发展,过不了几年,又需进行疏密改形,走过去的老路。

(三)技术培训明显滞后

苹果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省苹果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与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同步、不对称,技术培训明显滞后。掌握技术、管理精细的果农还不足10%。管理精细的果园能保持连年丰产稳产,实现优质高效,不论元帅系、富士系苹果盛果期果园亩产均在2.5吨以上,亩收入可达0.8~1万元,最高的可达3万元;而管理粗放的果园,单产和优质果率很低,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亩收入一、两千元,甚至数百元。效益高低之差在几倍、十几倍。这既是问题,也是增产增收的巨大潜力所在。

(四)产业体系还不完善

甘肃省苹果产业链中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极不配套,尤其是产后环节更为薄弱。从贮藏能力看,气调贮藏不到总产量的10%,冷链物流体系还是空白。就目前仅有的这些冷藏营销企业来看,由于受流动资金制约,不能实现满负荷贮藏,大部分果库以出租形式维持运营,调节鲜果均衡上市,实现增值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出来。从苹果加工能力看,几家大型企业均为浓缩果汁加工企业,品种结构单一,市场风险大。同时,没有建立起果汁加工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均以等外果为原料,产品酸度不够,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虽然已有苹果醋、苹果脆片等加工厂,但这类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乏力。

从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看,采后经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严格处理的果品极少,特别是省内研发的纳米果蜡等新型保鲜产品的应用更少,仅有的产后处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分级包装上。

(五)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省苹果主产县、乡、村虽然创建了一些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大多数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覆盖范围小、服务领域窄、功能不健全、运作不灵活,缺乏体制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受资金困扰,多数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加之果品经纪人培训、认证工作滞后,导致果农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机制不完善,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较弱,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

(六)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支撑能力弱

甘肃省水果的归口管理渠道比较乱,有些市、县归农业部门,有些归林业部门,与国家统一归口农业部的管理体制不一致。管理渠道不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另外,甘肃省大部分苹果园为旱地果园,无灌水条件,部分山地果园配制农药用水非常困难,田间道路状况较差,给生产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全省几乎所有苹果园均无防雹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三、发展对策

(一)发展思路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定现有面积,适度扩大规模,加强果园管理、提升生产水平;加强营销,扩大出口、增加效益。从种苗抓起,建立规范的良种苗木繁育供应体系,优化品种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现代栽培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丰产增收:加大保鲜贮藏设施建设,均衡上市,稳定价格,实现季产年销;加强新产品研发、发展多元化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注重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苹果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为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根据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全省苹果产业重点应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压减淘汰次适宜区苹果栽培,适度扩大优势产区生产规模。到2012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发展到450万亩,结果面积35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300万吨,产值达到80亿元。优质果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65%以上。鲜果出口达到15万吨,鲜果贮藏能力达到产量的60%以上,产后加工处理占总产量的30%。其中,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面积420万亩、产量250万吨,产值由2008年的22.14亿元增长到75亿元以上,分别占全省面积、产量、产值的93%、89%和93.5%,农民收入实现翻番增长,由2008年的628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

到2015年,全省苹果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重点是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提质扩产增效。18个重点县苹果面积达到450万亩,平均亩产值力争达到3500元,年总产值150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苹果收入由2008年的628元提高到5000元,使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三)战略定位于区域布局

1战略定位: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适宜苹果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经过4年的努力,把甘肃省建成全国一流的出口苹果基地:把天水陇南建成全国最大的元帅系列红苹果生产基地,产量、产值跻身全国主产省前三位。

2区域布局:平凉、庆阳列入国家优势区域规划的11个县区,原面、川台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发展富士系列鲜食苹果,重点推广惠民短枝、礼泉短富、烟富6号、宫崎短枝、长富2号、烟富10号、2001富士等新优品种;天水、陇南列入国家优势区域规划的7个县区,重点发展元帅系鲜食苹果,做优元帅基地,巩固“花牛”等优势品牌。重点推广阿斯、俄矮2号、瓦里短枝、天汪一号、首红、超首红、矮鲜等新优品种。在立地条件较次的区域,重点发展加工型高酸苹果,突出绿色生产,逐步创造条件,发展有机果汁。

(四)发展重点与支持环节

根据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目标任务,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资金筹措整合扶持力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力推动发展。

1加强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3扶持发展果农经合组织,提高苹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

5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6逐步理顺苹果管理渠道。

猜你喜欢
甘肃省果园全省
席晓辉作品
呼噜猪的大果园
果园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夏日果园
蓬蓬的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