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伟
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值得去总结和探索的重点。
1 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1 通过教材内容发展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毛泽东说:“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心健康为各种美德、知识、能力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体现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有所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攀登科学高峰。
1.2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课中给学生营造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例如,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让学生带操或组织游戏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让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只要教师指导得当是有效可行的,比教师单纯的讲解、示范、反复操练,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1.3 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由于学生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可采用分组和“一对一”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应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技术、技能较好的几个同学与相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结成“一帮一”。技术水平一般的同学在同一组练习,让他们相互分析、研究、寻找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线索和办法,教师整个练习中始终起着指导帮助作用,每次练习总结时让学生自己对自己作一个简单的小结,不完整处由教师补充。由于学生经常讨论交流、相互借鉴、纠正补充自己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因此,可以不断地完善各自的学习方法,同时,学生又参与课程的评价过程,增强同学间的竞争意识,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使整体水平提高更快。
1.4 在场地、器材的设计方面加强思考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学内容,参与设计教学场地,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的技术、技能。
1.5 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教学法。发现法首先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改编成探究或发现的问题,问题的难易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环境的适应条件;其次,鼓励学生建立假设,让学生实际操作验证;最后形成正确的或较正确的结论。
2)问题教学法。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5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想象创造法。作为体育教学第一线的年轻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观体育比赛,观看体育录像、体育技术电影等,以增强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领域,积累表象储备,以利于学生再造想象得到正确和充分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扶持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进而进行积极的创造,可以努力引导学生创编活动性游戏、武术套路、韵律操、技巧联合动作等。
4)讨论法。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2 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遵循的原则
2.1 全体性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内在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兼顾全体学生。
2.2 个性化原则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育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时,一定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2.3 差异性原则由于个体间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2.4 基础性原则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有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激励其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3 小结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是每一位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学校体育应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方面下工夫。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店大武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