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清平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望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他就会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去接受新知识。反之,丧失了这种兴趣,求知味同嚼蜡,是取不到好成绩的。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
1 导课新颖,引发兴趣
引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新课自始至终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教学文字题时,开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板书:“美丽的公园开着五光十色的鲜花。”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很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此时,学生忍不住问教师:“这节课不是语文课呀!”教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下面写上“53加上25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学生定会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如此导课,不仅抓住解答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较”这一知识时制作了一个抽拉式彩色投影片,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然后,教师与学生谈话:“小朋友,看了这幅投影片,你想到些什么?”学生举手说道:“春天来了,草地上小草长得绿茸茸的,景色真美,我们多么想去草地上玩啊!”于是教师抽动投影片,出现母鸡、小鸡,接着说:“鸡妈妈和鸭妈妈各自带领她的孩子们也来玩了。它们在草地上玩得多开心啊!”这样把美丽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欢乐的笑容在学生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说:“不对,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究竟谁对呢?这就引发怎样去比多少的问题。学生讨论后,决定让小鸭、小鸡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2个数量的多少。
3 直观教学,培养兴趣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信息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去感观,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起来不感到枯燥,学生则以一种积极的主动方式自觉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知识变换,具体、形象,有较强的直观感,给学生留下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好的效果。
4 注重实践,启发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可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方块和三角形同样多的部分,再摆方块比三角形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方块的个数包括2部分:一部分是和三角形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三角形多的部分。求方块有几个,就是把2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诱发思维,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解题道理。
5 情感培养,内化兴趣
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学业落后,考试不及格,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对学习数学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呢?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具有两极性,即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沉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学功能,尽量避免消极作用。例如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想法时,自信的学生便主动举手回答,于是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和嫉妒而产生不同的心态。教师可适当引导,促成其他学生培养自己的信心。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教师适时激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身解答问题的能力。板书展示能锻炼自身的信心,教师激励能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个别辅导,融情于教学中,学生的感触就会更加深刻,对学习的喜爱之情就更具有持久性、深入性和主动性。这就表明情感教育可以内化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除了以上一些做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每堂课都应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一些趣味因素,使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习”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新钢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