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伟
新课标的推行,是对教师的一个最大的挑战。首先是教师应有的知识观的挑战。如果教师是满足于现有的状态,而不随着时代的步伐,那他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师要有新型的创新教育教学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 更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1)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武装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
3)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4)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主体,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高中学生还未进入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2)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学习和思维定式,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3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点拨法、读书笔记法。
2)有效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和手段,包括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如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教无定法,教者有法。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在不断深化与优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语文课教师也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柳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