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效果的因素分析

2009-11-24 07:54张传辉陈朝军
学理论·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空巢老人因素分析城市

张传辉 赵 丽 陈朝军

摘要:在医疗照顾和医疗救济方面,经体弱多病且无经济能力或者经济能力不强的空巢老人的申请,由政府出资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甚至可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日常生活无自理能力或者自理能力弱的空巢老人给予上门护理服务。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效果;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74—03

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我国到2007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53亿,占总人口的11.6%,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伴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空巢老人”的数目也随之增加。所谓“空巢老人”,在这里是指子女与之同城但不与之居住在一起的老人或者子女长期在外工作,留守在家的老人。在广泛的意义上,我们把“孤寡老人”和“三无”老人也看作是他们中的一部分。空巢老人在生活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或是物质方面的匮乏,或是精神方面的空虚,缺少亲人、朋友关心的孤寂。但对于他们来说,最困难的应该是,难以适应急速前进的社会变化。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效果现状分析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效果” 是指,除了使这些老人更好的适应社会,还要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本文以哈尔滨市的空巢老人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了485份问卷,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444分,其中男性占55.18%,女性占44.82%,这些老人中60~65岁占14.22%,65~70岁占19.86%,71~75岁占33.18%,75岁以上占32.73%。这其中,对生活状况表示“满意”的老人仅占了36.8%,直接表示“不满意的”达到17.19%,相当多数表示“一般满意”。通过实际调查和问卷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养老效果现状:

1.许多空巢老人面临或多或少的日常生活困难。子女不在身边,他们的饮食,生活起居,什么都得依靠自己,有的身体状况不好的老人,日常生活甚至都不能自理,让人很是堪忧。有的老人则存在经济上的困难,日子过得很清贫。

2.精神世界的孤独空虚是绝大多数空巢老人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子女的离开让他们之前的家庭角色突然“丧失”,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而丧偶带来的“老无所依”和亲友逝去带来的打击更会增添他们的孤寂之感。身体机能的丧失,以及伴随着退休使得他们的社会角色 “丧失”,这不仅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难度加大,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失落感和对自身存在性的困惑[1]。精神上总体的孤独自卑使得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

3.目前针对空巢老人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在哈尔滨得到了大力的推行。但是社区工作做的不到位以及政府政策给予优惠的老人范围太狭窄,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空巢老人的养老。

二、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效果的因素

1.身体状况差异的影响

调查中,身体状况良好的占44.57%,一般的占36.26%,经常生病的占19.17%。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其子女虽然不在身边,但他们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度和满意度往往要高于那些身体状况不好的老人。身体状况不好,许多事情他们自己是想干却干不了,对亲人、朋友,邻里的依赖比其他老人更为强烈。子女不在身边将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困扰。有的甚至因此对自己的子女产生不满或怨恨心理。

2.生活态度及性格特点

对生活的态度方面,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的老人往往比持消极厌世态度对待生活的老人活得更轻松和快乐。相比之下,他们更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对生活也更容易满足。就性格而言,内向型或偏执型的老人往往会给人产生一种很强的距离感,让人难以接近。我们调查中也了解到一些社区的志愿者工作的难以开展,就是因为这类老人对志愿者不信任。47.72%的不愿意与志愿者聊天。他们不愿与陌生人接触,不愿别人到自己家帮助干家务,不愿别人乱动家里的摆设……相反,有的社区的老人则比较随和,他们不仅乐于与人交流,还愿意相信别人为之提供帮助服务。相比之下,前者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则显得较为缓慢,其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因为这些而降低。

3.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越强的老人,即使无子女的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使之得到身边诸多朋友的帮助。相反,本来自己的子女就不在身边,自己又不擅长人际交往,有的甚至和邻里的关系也处的不好,这样的空巢老人一般都会有许多的愁苦压置于心,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自然不会太高。

4.兴趣的广泛度

是否有兴趣爱好以及兴趣爱好的广泛度也会影响空巢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6.54%的老人认为生活孤单、没乐趣。空巢老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是散步、聊天和看电视,分别占88.14%、67.07%和15.25%。在调查中发现,多数空巢老人生活单调,47.13%的老年人不愿参与文体及其他活动。对生活中某一事物的追求和执着可以成为空巢老人的精神寄托,帮助他们解除精神空虚的问题。我们发现兴趣越广泛的空巢老人往往活得更为潇洒。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回报的老人往往对生活有更高的满意度。

5.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

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经济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其中平均每月收入在600元~1 500元之间的,占64.08%,600元以下的仍然达到24.65%的比重。觉得自己基本生活仍然存在困难的空巢老人占24.94%。96.65%的老人没有雇用保姆,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上的困难,请不起保姆,家务活能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做不了的就找儿女帮忙。大部分老人每月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医疗支出,其中44.79%的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医药支出,30.21%的老人觉得医药费太高希望政府能够分担。76.71%的老人不愿意住进养老院,而他们排斥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的原因中,觉得是费用太高的占到了48.52%。而政府目前采取的措施大都是为了首先解决老年人生活上的困难,“政府买单”减少老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支出,经常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等,目前看来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子女给的赡养费,退休金、养老保险(较少)和国家的补助等。没有子女的老人大多被纳入政府买单的对象中。在我们的调查中退休工资较高的空巢老人可以请保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养老院生活,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等。物质方面的满足也能为他们满足精神上的需要提供的条件,从而得到身心的均衡发展。然而另一部分收入低的空巢老人若身体状况较好的话,生活是可以维持的,一旦身体不好,处境就会相当的艰难,严重影响其生活的满意度。

6.情感方面的关爱

年龄越大对亲人的依赖也会越加强烈。8.76%的空巢老人的子女是在本省的其它城市居住、工作,会不定期的去看望老人。在外省或国外的大约占2.246%,这些子女能回来看望父母的机会少之又少,有1.13%的子女半年才能回去一次。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在情感方面是更需要被人关心的。有子女的空巢老人,子女对他们的关心程度越高,其生活的满意度也会越高。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有81.93%的空巢老人表示儿女的探望会给他们带来极好的心情。而那些没有儿女的孤寡老人,更加需要人们的关爱,社区对他们的照料、帮助就显得愈加的重要,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社会各界的关注也会增添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7.政策不足及执行上的偏差

理想的决策、执行机构、目标、环境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政策所要达到的效果发生偏差。基层对上级政策未落实或是执行的不利会使老人的利益得不到实现。还有一个情况是,各区普遍反映自己在执行政策时的资金方面的不足,另外,目前政策给予的优惠的对象范围太狭窄,许多处于边缘范围的空巢老人不能享受优惠,这会引起其心理的不平衡。而社区服务方面, 37.17%的老人觉得并没有享受到,30.75%的不满意社区的服务,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影响他们的养老效果。

三、解决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建议及结论

影响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只简单列举了几个影响比较明显的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为相关政策方面的考虑提供一些可兹借鉴的建议:

1.主观上加强重视

出于年龄等多方面的原因,老人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当老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女,调查显示91.54%的老人会将自己的儿女作为寻求帮助的对象,而那些没有子女的或者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就只能依靠政府,依靠社区了。所以政府应提高对空巢老人群体的重视。25.58%的空巢老人希望政府能够在生活上提供帮助。政府在政策上应当适当的给予这部分老人更多的照顾。同时,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社会的适度关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空缺,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就是子女应当常回家看看。

2.方式上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解决城市空巢老人问题应当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其家庭情况、身体状况、收入水平、困难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给予不同的政策和帮助。改变以往的仅把年龄作为划分救助对象的标准,地区执行上级政策时也应灵活变通,视具体情况具体人而定,同时根据本区实际的财政能力适当的增加受惠老人的范围,解决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的困难。

3.观念上不断更新

首先,空巢老人应当改变“养老防老”的旧观念。“养老防老”是对老后生活的一种设计,是一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然而,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使家庭养老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受到日趋严重的冲击。“养老防老”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来它所包含的内容,从而使许多老年人陷入苦恼。面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破坏,老年人应该相应地转变思想,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树立独立的生活意识,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树立积极健康的意识。一方面,从未老之前做起,为自己储蓄精力和健康,把锻炼身体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树立疾病并不是无法战胜的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保持精神生活的愉快[2]。

4.物资保障上大力发展经济

要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长远策略还是需要大力发展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因教授将《纽约时报》一篇“中国人口危机”的报道文章推荐给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经济预测处,对中国人养老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文章认为,现在许多人谈到应对中国老龄化现象的时候,总是强调社保基金的建立,似乎只要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起来了,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这种看法实际是片面的,因为建立和健全社保体系固然重要,却并不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根本之法。原因是任何国家如果要想从容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都需要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它必须首先变得富裕[3]。只有当国民经济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能力去解决养老问题,才能最终完善并发展我们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好我国的养老事业。

5.社区服务工作有待于加强

调查的空巢老人中,遇到不能自己解决的困难会先找子女的老人占91.54%,找邻居的占4.36%,仅有1.54%会找社区服务人员。27.39%的空巢老人希望社区加强管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仅有32.09%的老人对社区的服务感到比较满意。我国现在的社区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它自身的许多功能都没有发挥出来,在为老人服务的工作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社区主任甚至对自己区域内的老人的状况一点都不了解,更谈不上服务了。而比起志愿者到家中服务,老人们其实更信任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的工作人员应当认真负责的定期到这些老人中去了解情况,做好记录,进而实实在在的为有困难的空巢老人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集体休闲活动也是社区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有富有责任心和热情的社区工作人员和上级的大力支持,尽力减轻空巢老人因亲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精神空虚感。逐步建立大社区服务,使社区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经营产业化、服务行业专业化、服务管理法制化、服务参与社会化、服务设施现代化[4]。

6.制度上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不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使国人形成并世代沿袭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只有寄托在儿女的身上。然而时代的发展,使得抱有这种观念的他们否则必将孤苦面对余生。而“以房养老”投保人既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又能将房产提前变现用于养老。从某种角度上说,“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值得期待[5]。不断完善社会养老的制度,将养老服务市场化也将是养老事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变家庭代际交换为社会代际交换,突破家庭养老界限,由一家一户的反哺契约变为接力契约,使老年人的生活、医疗、福利等多项保障逐步由不同的社会分工来解决,形成社会代际交换[6]。

7.医疗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解决空巢老人基本生活中的问题和为他们提供医疗方面的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中发现24.94%的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基本生活上的障碍,而高达44.79%的空巢老人认为,医疗开支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医疗体制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到空巢老人的承受能力,有必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考虑。在医疗照顾和医疗救济方面,经体弱多病且无经济能力或者经济能力不强的空巢老人的申请,由政府出资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甚至可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日常生活无自理能力或者自理能力弱的空巢老人给予上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变革中的中国家庭——挑战孤独空巢老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71-76.

[2]高士荣,李俊彦.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2006中国社会年报[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385.

[3]高士荣,李俊彦.我们如何应对老龄化2006中国社会年报[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361.

[4][6]王怡,繁人.孩子不在家(中国亲情危及报告系列丛书之二)[M].新世界出版社,2002:89-91.

[5]傅宏波.我们选择什么养老模式[EB/OL].http://www.sina.com.cn,2005-09-21.

(责任编辑/李璐瑶)

猜你喜欢
空巢老人因素分析城市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权益保护值得关注
“空巢老人”一样老有所乐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