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锦华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指导这一模式的科学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三大理论形态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解析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3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全面理解、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从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里的“初级阶段”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上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判定,而且也表示我国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未来社会有着显著的差异,但这些都不能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当代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中表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其次,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参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而言的,是在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过程中形成和显现的。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1]另一方面,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前提性内涵就是中国已经摒弃了利用资本主义来完成现代化的道路选择,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正是“中国特色”的起初立意和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再提醒和告诫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中要时时警惕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侵袭,避免滑入西方现代化的陷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横向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称。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其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政治胆略和巨大的理论勇气,领导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创立的包含着一系列具有创造性思想的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形态。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成果。这些不同的理论成果始终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纵向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形态组成,但这三大形态之间并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有着共同的历史主题,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的。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新的发展。
理论体系的主题——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社会主义的实践并没有像马恩所预言地那样首先发生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如何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为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索的,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初始阶段,我们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只有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才能为深入了解和研究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具体领域的客观规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发展、在实践上的推进。
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认识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规律的新认识,是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围绕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理论——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强调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祖国和平统一理论——按照“一国两制”原则来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等等。这些基本理论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众多领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一定要把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1.
(责任编辑/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