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几个重要量的教学

2009-11-19 09:16岳德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9期
关键词:计量单位刻度长度

岳德明

一、量、计量单位及计量的基本含义

量,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例如,我们要经常测定生活、生产中的某些事物存在规模和发展程度的多少、大小、长短、厚薄、速度等属性,那么这些可以测定的对象就是量。量有连续量与不连续量之分。小学中,一般不给“量”下严格的数学定义。

为了真实地测定出某个量存在的规模和发展程度,就需要一个约定的“标准”。那么,用来作为测定量的这个标准就叫做计量单位。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计量单位,而且测量同一类量的计量工具还有不同程度的计量单位。例如,长度计量单位有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因此,用一种测量工具测定同一个量,得到的量数也不一样。用1cm计量单位的工具去测量一条线段,最得的结果是3cm,也就是说,这条线段的长度是这个计量单位的3倍,那么,这个3就叫做1cm的量数;如果用计量单位1m的工具去测量该线段的长度时,量得的结果是0.03m。同一个量随着测量工具的计量单位变化,所得到的量数也不一样。

由此可见,所谓计量,是指把一个约定的标准量与一个未知量作比较的过程。如要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就要用一把有刻度的尺去量这条线段,有刻度的尺是标准量,需要测量的线段长度是未知量,用尺测量线段长度的过程就是计量。

传统上,说起计量往往会被理解为度、量、衡:度是用计量工具尺计量长度,量是用计量工具升计量容量(液体),衡是用秤计量工具计量重(质)量。事实上,度、量、衡只是计量中的一小部分。可见,计量实际上是运用计量工具测定被计量对象属性多少、大小、长短、厚薄、快慢等的活动。

用计量工具计量某个量后,就得到这个量的量数。这个量数有大有小,就可以用数来反映。量数(数)与量的计量单位联系起来就能清楚、准确地反映量的属性、程度。那么,将一个量的量数并附上计量单位的总称,就是数量。像3cm、0.03m等就是数量。数量能清楚、准确地反映量的属性、程度。

二、几个重要量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材(上教社,下同)中,学生所要学习的量很多,其中长度、面积、体积等几个重要的量更需要扎扎实实学习好。学生学习某个量,将依次需要学习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等知识。

1量其计量单位的教学

量有大、有小。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只有通过对量进行比较后,才能说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大,或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小。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不少有关量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时除了采用比较的方法外,还应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导他们从“半生活半数学的量”,逐步走向数学意义上的“量”。

案例长度及其单位的教学

长度是指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在小学数学中一般不给长度下定义,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比较入手,逐步引导他们感受、建立长度经验。首先,让两名同学比身高(长),两支铅笔比长短。学生有经验,只要将

两者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另一端长就长、另一端短就短。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但是,一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一支铅笔比另一支铅笔到底长多少,这就需要借助“第三者”来进行定量比较才公平。把两支铅笔放在每小格完全相同的方格纸上(如下图所示),就可看出上面一支铅笔占8格,下面一支铅笔占6格,上面一支铅笔比下面一支铅笔长2格。学生在用方格纸比较长度中知道要比较两个量分别是多少,或一个量比另一个量长多少,可借助“第三者”来比较,而且还可用自己的脚步、眼等“计量单位”进行比较,以进一步积累长度经验。

接着,教师让学生经历需要建立一个统一长度计量单位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将两支铅笔再放在两张方格纸上(如下图),并比较两支铅笔哪支长。这时,学生在认识上发生冲突,上面一支铅笔长占8格,下面一支铅笔长也占8格,“一样长”。明明是上面一支铅笔比下一支铅笔长,现在怎么会一样长呢?他们强烈地感受到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格子(计量单位)去比较两支铅笔,才能真实地比较出两支铅笔的长短,产生学习统一的长度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

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计量工具尺,并教学长度计量单位“标准量”厘米。教师让学生拿出直尺,找到0刻度线、1刻度线、2刻度线……在数学上,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如下图)。1厘米“就是测量铅笔长度的统一格子”,与学生的手指宽度差不多。教师要求学生再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厘米长,帮助他们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学生认识长度计量工具及单位后,教师让他们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等“线段”,感受直尺上就有许多线段: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间有2个1厘米,是2厘米;从1刻度线到4刻度线间有3个1厘米,是3厘米……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用直尺测量铅笔长度、小刀片长度……使他们体验物体有长度,并可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尺准确地测量出来,不断积累长度经验。长度经验及其计量单位表象的建立,又为学生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案例面积及其单位的教学

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两个太小显著的长方形(如下图),要求他们用水彩笔“匀速”地涂两个长方形再比较大小;也可让学生用视觉直接比较大小,还可用重叠的办法比较。教师再跟进:左面长方形比右面长方形大,在数学上就说左面长方形的面积比右面长方形的面积大,或者右面长方形的面积比左面长方形的面积小。通过定性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经验。

那么,两个平面图形比较面积大小,其中一个图形的面积比另一个图形面积到底大多少?教师再从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上分别撕下两个平面图形(如下图),并要求学生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大多少?

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把透明方格纸盖在A、B两个图形上并问:现在知道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了吗?谁比谁多(少)多少了吗?学生通过数方格,知道A图形有15小格,B图形有16小格,所以A图形比B图形小,A图形比B图形小l格。教师跟进:在数学上,我们就说A图形的面积比B图形的面积小,或者说,B图形的面积比A图形的面积大。逐步从定性比较走向定量比较。

教师再要求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下面平面图形的面积,并揭示面积的基本含义:(所谓)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指的就是它们的大小(情况)。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说说下面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为什么?

此时,学生认知上又发生了矛盾,体验到仅凭数格子无法真实地反映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同时也催生出需要学习统一面积计量单位的强烈心理需求。教师随即让学生将方格纸放在两个长方形上面,再数格子,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立刻发现一个12小格,一个48小格,显然左面的长方形面积要比右面的小。

此时,学生学习面积计量单位水到渠成。教师要求学生用尺量出方格纸1格的边长长度,并跟进: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再帮助他们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

象:那么,生活中哪些图形或者物体表面的面积与1平方厘米差不多?学生举出1格作文纸、1小块修正纸、手指甲的表面等。

最后,教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涂出1平方厘米、2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等图形,使他们感受到这张方格纸可以计量平面图形的面积。

案例体积及其单位的教学

在长度、面积、体积三个重要量中,体积概念更难理解。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还是积累了许多体积经验,像大人与小孩、讲台与课桌等,因此,体积概念的教学也应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采用比较的方法。

实际上,学生理解“空间”比理解体积似乎更困难。教师呈示一只里面已经装了一些货物的集装箱:集装箱里面还能装货物吗?为什么?学生感受到集装箱里面还能装货物,因为里面还有“空间”。教师说:对!并呈示课件,继续往集装箱里装货物,直至装满。这说明物体占有空间。接着,教师让学生举例,学生举出铅笔盒占了书包的一些空间、书包占了课桌抽屉的一些空间……教师跟进:那么,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显然,书包所占的空间要比铅笔盒所占的空间大,或者铅笔盒所占的空间要比书包所占的空间小。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三个层次的教学,帮助学生不断丰富、积累体积经验。第一,将两个“相似”物体,大小明显到可用视觉加以确认后,想象一个物体包含在另一个物体之内。例如,大象身体与老鼠身体比较,谁占的空间大?学生通过视觉就能知道大象身体能包含老鼠身体(学生语“老鼠钻入大象的鼻子内”),显然,大象身体所占的空间比老鼠所占空间大。那么,数学上,把物体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这里,就说成大象身体体积比老鼠身体体积大,使学生初步形成物体体积具象。再如,集装箱体积与里面所装货物的体积和比较,谁的体积大?显然,集装箱的长、宽、高都大于里面货物的长、宽、高,也就是说大长方体包含了小长方体,因此,集装箱体积要比里面所装货物的体积和大。

第二,教师让学生用两个特殊的物体——长方体,对其进行长、宽、高的两两直接比较,例如,让学生拿出两本书,分别比较它们的长、宽、高,并让大家边比较、边观察、边说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如果两本书的封面面积(长、宽一样)一样大,那么比厚,哪本书厚那本书的体积就较大;如果两本书的宽、厚一样,那么比长,哪本书长那本书的体积就较大:如果两本书的长、厚一样,那么比宽,哪本书宽那本书的体积就较大。学生感受到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受它的长、宽、高影响,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要看它们的长、宽、高,以区分“空间大小”与“面积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积累体积经验。

第三,如果难以直接比较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就需要进行间接比较。学生会把甲乙两杯水(体积)倒入同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内,并发现甲杯水高一些,乙杯水低一些,进而判断出甲杯水体积比乙杯水体积大。

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思考,把甲杯水倒入长方体玻璃缸内后,水的体积前后是否发生变化?使他们知道在不计算损耗的情况下体积具有守恒性。学生知道了物体体积的守恒性,对他们计算组合体体积有着重要的帮助。

学生通过学习长度、面积概念及其计量单位后,已有经验,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同样需要统一的体积计量单位。因此,教学体积计量单位时,可以开门见山。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让学生直接比较它们的体积,并问: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到底是多少呢?这个长方体体积比这个正方体体积到底大多少呢?这与计量长度、面积一样,要计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同样需要有统一的体积计量单位。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拿出一个正方体学具,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说像这样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如右图),这就是计量物体体积的一个计量单位。

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一个大约是1cm3的正方体,或用小刀片在橡皮泥上切下一个约1cm3的正方体。再让学生想想、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也与1cm3的体积差不多?大家会举出骰子、铅笔的橡皮头、开关按钮、粉笔头等物体,以帮助他们建立1cm3的表象。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几个1cm3的正方体搭积木,并说出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为什么。

2量的计量的教学

量的计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计量,如以上用尺计量线段的长度,用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计量平面图形的面积等,都是直接计量。另一种是间接计量。所谓间接计量,是指有时需要先计量有关的量的程度,然后通过计算才能得到所需的计量结果,例如先用尺量出正方形的边长,最后再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就是间接计量。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计算长(正)方形面积、长(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看作是一种间接计量。在用计量单位直接计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直接计量走向间接计量(计算)。

案例用量角器计量角的教学

这里,举一个用量角器直接计量角的度数的例子。

教学时,可把量角器的认识与计量角结合起来。教师直接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学生可能先找到平角、直角等特殊角。教师追问这些角的顶点在哪里(在量角器上又叫“中心点”),并用课件呈示;角的两条边在哪里(在量角器上又称“刻度线”,其中左右两条刻度线都叫零刻度线),并用课件呈示,使学生对量角器结构有个比较好的认识,又知道量角器上有各种角,为探索“线边重合,点点重合”做好了铺垫。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纸制量角器上先画出角,再说出角的度数,并追问:你是从哪里数起的?是数外圈的还是数内圈的?或者是从左零刻度线开始数起的?还是从右零刻度线开始数起的?引导学生知道用量角器上的角去计量被量角的度数时有两个起点,既可以从右(外)零刻度线开始数,又可以从左(内)零刻度线开始数,为他们“读出度数”提供铺垫。

然后,教师就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去尝试计量被量角的度数。学生在交流中,教师不断追问,当学生先把量角器的一条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时,追问:第二步做什么?学生答: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再问:你是怎样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的?学生答:移(平移)过来,最后再读出度数;当学生先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时,教师又追问:接着做什么?学生答:旋转量角器,使一条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读出度数,以帮助学生获得量角的“动作技能”。

学生通过独立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全班反馈量角步骤,并在教师及时、适度的引导下,建构起量角技能:先线边重合,再平移使点点重合;或先点点重合,再旋转使线边重合;最后读出度数。即线边重合,点点重合,读出度数。

案例计算长(正)方形面积的教学

首先,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问: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根据经验用计量工具方格纸盖在长、正方形上面(如下图),得到长方形面积是15平方时厘米,正方形面积是16平方厘米。

这时,教师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从用直接计量长、正方形面积逐步抽象到用间接计量——计算长、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公式)。教师追问: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有学生是1cm2、1cm2数的。但也有学生会用巧妙的办法数,一行有5个1cm2,是5cm2,有3行,因此是3个5cm2,即3×5=15cm2;还有学生先数一列有3个1cm2,是3cm2,有5列,所以是5个3cm2,是5×3=15cm2。教师应对学生的巧数方法予以充分的肯定。

接着,教师出示一个被墨水盖住了的长方形(如下左图),并问大家:现在,谁还能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cm2?为什么?学生这时已有巧数长方形面积的经验,他们看到最后1列有4格是42,有这样的6列,因此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4=24cm2。教师继续出示右下图:现在,谁还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学生看到这个长方形的宽有5格,就知道它一列有5个1cm2,长有7格,就知道它有这样的7列,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7×5=35cm2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11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下图),并问学生:现在,谁还能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象能力,看到宽6厘米,就想象这个长方形的一列有6个1cm2,是6cm2;长11厘米,就想象这个长方形有这样的11列,所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1个6cm2,即11×6=66cm2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议一议,并归纳出直接计量长方形面积的方法:长方形面积=长×宽(或宽×长)。

案例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教学

教师先要求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搭长方体(如下图),并追问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为什么?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教师继续要求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搭长方体(如右图),并追问他们: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几?为什么?学生通过搭、观察,知道这个长方体的1排是6cm3,现在有这样的5排,是5个6cm3,因此长方体的体积是5×6=30cm3:又因为1cm3的边长是1厘米,1排是5cm3,因此长方体的长6厘米;现在有这样的5排,因此宽是5厘米,高是1厘米。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搭长方体(如右图)。学生在交流时,教师可适时介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为什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学生通过搭、观察知道这个长方体1排是6cm3,现有这样的5排,是5个6cm3,因此一层是5×6=30cm3;因为现有这样的4层,所以这个长方体体积是6x5x4=120cm3,或者说含有6×5×4=120个1cm3。又因为1cm3的边长是1厘米,1排是6cm3,因此长6厘米;现有这样的5排,因此宽是5厘米,有这样的4层,因此高是4厘米。

接着,教师出示一个被墨水盖住的长方体形(如右图),并问:现在,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cm3?为什么?学生已有数长方体体积的经验和表象能力,看到最后1行是7格就知道有7cm3;从右面看有6格,就知道1层有6行,则体积是7×6=42cm3;看到高有5格,就知道它有5层,则体积是7×6×5=210cm3。教师追问:那么,它的长、宽、高是几厘米?为什么?学生看到1行有7格就知道长是7厘米,因为每格的边长是1厘米;看到有这样的6行就知道它的宽是6厘米,看到有这样的5层就知道它的高是5厘米。

然后,教师继续出示下面两个长方体,并要求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为什么?(单位:cm3)

这时,学生的空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看到长是6小格,就是6厘米,说明长方体1行有6cm3;宽是3小格,就是3厘米,说明有这样的3行,因此长方体1层有6×3=18cm3;现在,这个长方体的高有3小格,是3厘米,就是有这样的3层,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6×3×3=54cm3

右上图长方体的长6厘米,说明1行有6cm3;宽4厘米,说明有这样的4行,因此长方体1层有6×4=24cm3:现在这个长方体的高5厘米,说明有这样的5层,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6×4×5=120cm3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议一议,并归纳出直接计量长方体体积的方法: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猜你喜欢
计量单位刻度长度
《疯狂的计量单位》
《疯狂的计量单位》
宇宙的尺度
剪彩带
爱的长度
特殊长度的测量
谁大谁小
谁大谁小
长度单位
测量三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