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光
所谓舆论导向,顾名思义,就是新闻舆论对于读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导向就是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记者、编辑渗透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观对受众的感染力。这里面有一个引导对错的问题,导向正确,对人民对社会影响积极而上进;导向错误,对人民对社会影响消极而后进,甚至是带有破坏性的。
自然灾害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考验,是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回避的。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从生存的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地球上每一年都有灾害侵扰,雨、雪、风、旱、水、火以及地震这几种大的自然灾害不时兴妖作怪。自从有了传媒之后,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就与人类社会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而灾害性的新闻报道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媒体密切关注的内容。
但是,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在重大自然灾害性报道中,报什么、怎样报、为何报,如何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提高受众的思想境界,陶冶大众的道德情操,把社会的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涉及一个舆论引导问题。所以说,新闻工作者从他拿起笔来、扛起机器来报道重大自然灾害的第一天、第一个字、第一句话开始,就该清楚这支笔、这个字、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明明白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时刻准备着注意做好舆论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要有全局观点,牢牢把握大局。要胸怀大局、认识大局、研究大局,通过各种重大自然灾害报道可以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正确,能够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发生偏差,不产生噪音,不发生误导,不出现干扰。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高素质,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更需要“讲素质”,否则新闻敏感哪里来,又怎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适度,及时而生动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精品,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呢?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关键在“讲政治”,全面提高编采人员的大局意识,要时刻牢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方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等诸多方面修炼得更好更强,努力从党性的高度看问题、写报道、出精品,识大体,顾大局,保持导向正确。既要敢于开拓,全面创新、综合创新,突出创新评论、创新报道、创新版面、创新文风,又要注重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增强新闻性、可读性、影响力,追求导向性与新闻性结合、指导性与可读性结合、权威性与群众性结合、思想性与服务性结合,慎之又慎,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勿因自己的失职失责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
把坚持正确导向始终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线,这是由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自然灾害性报道常常有着风向标的作用。媒体提倡什么、主张什么、要求什么,对全国影响很大。我们坚持正确导向,最核心的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总要求,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个基本方针,是坚持正确导向最重要、最具体的体现。服务大局,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一切从大局出发,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表现在可以正确指导平常的工作,少犯错误,提高质量,政治素质中的忠诚忠实、勇敢坚定、敏锐清醒都会告诉我们,在采写稿件中,什么可以写(登),什么不可以写(登),什么应该积极去写(登),什么就是送上门来也不能写(登),这才叫成熟。
舆论导向是新闻从业人员责任心的本质体现。正确导向是新闻宣传水平的根本标志,是构成新闻宣传质量的第一要素。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个第一要素。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对社会负责,更应该表现在对历史负责,不仅表现在对事实的真实的追求,更重要地是表现在对历史的真实的追求。要讲辩证唯物主义又要讲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说要看清历史前进的方向,认清历史规律,把我们所报道的信息在历史这个大坐标中定定位、定好位,看它能否站得住,即我们的报道是不是有助于历史的进步,也就是不但事实上要真实,在本质上也应该是真实的,这是更高一步的要求。
新闻媒体在重大自然灾害性报道中,应该多搞一些“今昔对比”式的报道。许多战斗在一线的记者,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写了不少好报道,待灾情缓解,转入抗灾自救为主时,再对比历史上的情况作些调查,就可以写出更好的报道。脑有大局意识,胸有全局观念,就可以形成合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有力的宣传、贯彻作用,对群众起到极大的动员、鼓舞作用,对先进的东西起到积极的倡导、弘扬作用,对错误起到及时的制止、纠正作用,还可以对科学知识起到广泛的传播、普及作用。反之,则会在政治上出偏差,“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不仅容易把人民的思想搞乱,还有可能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
舆论导向要讲究宣传艺术。重大自然灾害性报道应有很高的艺术性,要使读者、观众、听众能够看得下去,有吸引力,抓住读者;听得进去,入情入理,真实感人;跟得上去,产生共鸣,形成共识。出精品,不可缺少的是编辑、记者的“眼光”。同样是对自然灾害的报道,写不写怎样写,既要有主见,实践到底,又要清醒敏锐,从政治的高度看问题。政治成熟的记者总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于平凡中见本质。有了这个望远镜、显微镜,他就不会因平静无事而急躁,因可出风头而动心,既能于平静中入地三尺又能在遇到很刺激的材料诱惑时顾全大局,取舍自如。同一事件不同人有不同人的视角、评价,众口铄金,舆论如潮。特别是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主客观情况和人们的思想处于复杂、犹豫的生活状态,这种导向作用就越加明显。这就要求精选角度,注重效果。比如对困难是屈服还是斗争,对工作中的缺点是批评帮助还是全盘否定。一些人在自然灾害报道中唯恐天下不乱,好于乱中抓一点所谓“新闻”,这是功力不够的表现。须知,新闻的“新”可以理解为快和深,但新的快的不一定就深,也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自然灾害中的小事凡事,看似平常却奇绝,挖掘这些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新闻。
舆论导向与新闻队伍作风建设密切相关。重大自然灾害性报道不仅要靠“单兵”作战,更要靠“集团军”大部队、大规模作战,才能确保战斗胜利。如果大家作风不扎实,就很难取得成功,保证引导得力,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至关重要。“身入”才能保证深入,“心入”才能保证“脑入”,才能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