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山
“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语把人们带回了那战争连绵不断的三国时代,今天再看看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人动魄的场面,会想起北宋时期词作家苏轼的一首《赤壁怀古》,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被人们诵咏,真乃千古绝唱。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创作了《赤壁怀古》,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鼻矶时写下的。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不久,虽然受了严厉的打击,但苏轼心志未灰,对世事未能忘情,佛老思想愈益占了他世界观的主导地位,成为精神避难所。佛老思想固然能使他在超然的外壳下洞明世事,练达人生,追求美好的境界,但也使其世界观散发出浓重的虚无主义气息。清代词论家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是最具有英雄气概的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
一、即地写景为人物出现作铺垫
首先把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呈现出来作为开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壮语盘空,裂石穿云。笔力甚是雄壮,气象极为开阔。把汹涌波涛长江水展现出来,既是波澜壮阔的实景描写,又是历史长河的虚像展现,这里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使下文评说千古风流有了根基。随即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长江水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背景。俯仰今昔,鸟瞰历史,高屋建瓴,数说万千英雄。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白居易论诗曰:“首句标其目。”借景发端是为渲染烘托,大江是“赤壁”的衬景,“浪淘”是“怀古”的起因,这样就以大江的景语和蕴涵的情语起兴,渐入怀古的题旨。
既然来到赤壁,必然想到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必然想到那运筹帷幄、江面奏凯的周郎。面对东去的江水,想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把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又仅用十三个字极力渲染江山景色,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卷,惊天动地,令人胆战心惊。苏轼善于抓住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最有感染力的形象,描绘了千变万化的江涛奇观,使读者如见其景,雪涛接于眼目,如履其境,浪花溅发身旁,如闻其声。诗人提毫收笔,“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字句宏壮比喻精当,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有横槊赋诗的曹操,也有驰马射虎的孙权,还有隆中定策的诸葛亮,更有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等等,真乃是“ 一时多少豪杰”。
二、集中塑造典型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作者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在词中集中描写了周瑜的形象,从“遥想公瑾当年”开始引出下文,进入直接怀古。“小乔出嫁了”,烘托出周瑜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的英姿。周瑜束装儒雅,雄姿英发,风度翩翩。反映出周瑜临战潇洒从容,稳操胜券的气度。词人对周瑜又作进一步的刻划,表现他从容的娴雅风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水攻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显示出周瑜指挥若定,是一位决战决胜的良将,久经杀场,战绩辉煌,是对周瑜善择战机,勇于作战的歌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词人跌入现实,顿生感慨,情绪陡然跌落下来。在词中两次出现“故”,两次出现“笑”,拓开了“怀古”题旨,引起壮怀莫酬的伤今之情,这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面江赏月,使词人情绪稳和,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面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跌宕,如江水奔腾流向前方。
苏轼的词是以豪放俊逸而知名天下,这是与苏轼的文风相联系的,《赤壁怀古》也正是再现,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用浓墨健毫烘染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来寄托自己振兴国势的雄心,词中雄奇壮伟的江山胜景和功耀史册的英雄人物相互辉映,动人心魄,其意境之高阔,气象之恢宏,格调之雄浑,是罕见的咏史、述怀交于一体,描写、议论集于一词,其构思是最精妙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将军与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思绪相递转,庄中含谐,曲中有直,塑造了英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报国壮志难以实现的感慨,为开创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诗词作出了典范,堪称技盖雄群,前无古人。
苏轼的这首词在构思上大开大合,结构自如,略无凿痕,无梗塞板滞之嫌,有珠走泉流之妙。以江起兴,以江结构,前呼后应,浑然一体。
古今文人都对苏轼这首词赞不绝口,至今人们还吟诵,赞叹表达情怀,甚至把“大浪淘沙”作为电影的片名,充分表现出这首词艺术生命力的旺盛和艺术感染力的强烈。可见她有着无限的艺术生命力,必将千古流传。□
(编辑/梁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