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资产泡沫前的政策尺度

2009-11-16 05:40卢周来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王守仁

卢周来

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还不明朗的时候,中国经济高达7.1%的增长率当然足以令我们欣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在历经了一季度的最艰难时段后。果然在二季度如期实现了反弹。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仍未结束,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还不明朗的时候,中国经济高达7.1%的增长率当然足以令我们欣慰。这也进一步表明,从未来潜力看,尽管外部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会造成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无碍中国经济整体上仍然处于持续增长的通道;从抗风险能力看,尽管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但中国独特的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经济充满了弹性与张力;从政府调控看,当然不是没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所注入的巨大流动性,无疑为中国经济的反弹提供了足够的支撑。

我们在欣慰于中国经济反弹的同时,又不能过分乐观。应该看到,我国经济二季度的反弹主要还是得益于政府庞大的投资以及银行系统几近天量的放贷规模。如果我们用一个通俗的比方,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匹马中,出口这匹马尚处于“急救期”,消费这匹马还在“跛着脚”,马车重量全压在投资上,而投资这匹马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给其注射了大剂量“激素”。所以。中国经济的反弹总体上仍然很脆弱。

更应该引起决策者注意的是,主要经济数据的确体现了经济刺激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时也如注射大剂量激素一样留下了不少潜在的风险。

首先,目前大规模的投资几乎全赖各级政府在推动,所带动的民间投资很少。长此以往,中央财政承受能力且不说,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正越来越不堪重负。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地方债务总额就已超过3万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36.4%。此次为保经济增长,本已困难重重的地方政府一方面不得不再度大规模举债,另一方面被迫想尽各种办法激活“土地财政”以减轻压力,由此造成了新一轮房地产市场泡沫疯涨,这也是经济数据显示非税收增长成为支撑财政收入反弹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保八”目标之下,银行系统向市场注入的海量信贷。信贷的流向主要是国有企业、基础设施投资和地方政府。正因为这些项目有政府信用撑腰,一些银行不惜放松贷款审查,甚至降低贷款门槛。这么做,短期内似乎没有风险,但却为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了佚笔。

第三,政府为保增长而推出的大规模计划,是在我国已经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一些行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如果处理不好,大规模的新增投资只会进一步加剧此前产能过剩的矛盾。而从各地情况看,政府投资更多地沿原有惯性,重点仍然是铁路、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工程以及钢铁、制造业等领域,有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亦在列。

最后,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注入的巨大流动性,可能为中国经济陷入新一轮通胀埋下了佚笔。退一步看,如果如此之高的流动性投放没有引起通货膨胀,那么只能有一种路径来释放通胀压力:即资产泡沫化。而在经济复苏尚很脆弱之时,中国房市与股市却导演了世界市场上空前的反弹率,正是新一轮资产泡沫化的征兆。

因此,为巩固经济反弹成果,更为中国经济下一轮又好又快发展,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仍须着力。即在总体上仍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性特征的同时,适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具体政策进行渐进式调整,而调整的方向在于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以及维护金融与资本市场稳定。

为此,货币政策宜从操作层面的“过分宽松”回到“适度宽松”或“稳健”的轨道上来,并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控制金融风险,尤其要采取措施防止信贷资金大规模流入房市与股市。财政政策则要进一步调整结构,更多地把重点放在能够有利于改善民生或带动居民消费的项目上,放在解决真正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瓶颈”项目上。此外,对于下一轮通胀或资产泡沫化发生的可能性要做到未雨绸缪。

人们常说,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这句话适用于任何关于人们彼此之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所以,一千人心里也应该有一千个王守仁。

喜欢王守仁是中学看武侠小说受到的影响,当时不知道这个人是伟大的“心学”始祖,只知道他创建了全真教。在金庸的小说里,他就是负了小龙女师祖的那个老道。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对这个老道的生平却好奇起来,看来看去,竟然发现,他是一个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并且阅读了其主要观点之后,发现自己原来很喜欢。

在国内的哲学体系中,见学派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唯物主义,一个是唯心主义,实际上,这二者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所谓唯心主义一直受到批判,并且用“白马非马论”来说明唯心主义的荒谬。但,其实你想想,白马不是马也没什么错,因为此马非彼马,即,白马非马的“马”不是具有特指意义的马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马,白马当然就不是马了,因为白马是白马是马中的一种而非全部。

可是这样解释,要是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拥护者辩论一定会被说成是诡辩。

我在想,精神,即所谓唯心的心也并非是虚无的,应该是物质才对,马哲说人的意识不是物质,这是错误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意识也是物质的,是一种微电波,通过捕捉意识的微电波然后传输给机器,机器就可以完成发射生成意识的人的意识所想要完成的事情,可见,知识的进化也是不断的否定和再发现再更新的过程。

那么,就不得不承认,王守仁的高明和前瞻,他可是明朝人。

现在很少和人聊天,原因如下:

1,没有共同的话题。

2,找到共同话题就辩论,最终不欢而散,所以不如不说。

从前年到今年,听到一句话重复次数最多,多过很多有意义的话,这句话就是: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这让我常常自省。

自省则需要回忆语境,第一次是一个地市官僚,在茶室随意聊天说到对环保的看法,我说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而后,他问我,你和别人说过吗?我说,没有,就是平时想到的,今天第一次说。他说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即:别把自己想的太重要。

再有一次是关于两三个社会公共事件,写了观点在博客上,有人看到,留言说:别把自己想的太重要。

然后就是今年一次商店购物,发现商场收银贪污返点,我抽丝剥茧的将她的小聪明和小伎俩揭露的毫无秘密可言,结果同行的人告诉我,别把自己想的太重要,并说,我发现你越来越不善良。

重不重要倒没有刺激我的神经,不善良可是刺激到我的神经了,我问,我怎么不善良了。他分析说,你要是投诉了,就毁了这个小姑娘,你看她最多20岁,现在找工作这么难,这种名声传出去以后她怎么在这个领域混?你投诉就等于害了她一生……

我反驳,她现在这么年轻就已经开始贪污,如果不制止已经有了机会会有更大的贪污,而且这次仅仅是给我造成600点的损失,但是积少成多,一个人是

600点,促销期间一天不要多,只要5个人就是3000点,3000点就是3000人民币,这种人不根治就是协同犯罪……

我又得到一句话,这次搅拌着恶狠狠的语气:你,别把自己想得太重要!

一个人即使再怎么孤僻,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你的生活不可能和这个社会脱离,何况,谁也不是神或者圣人,也有各种物质的欲望。

但是,很多时候,仍然发现,自己是个另类,和别人聊天的话题越来越格格不入。一次,和一个一直以为很睿智的男性谈到这个问题:他十分聪明地告诉我:当一个人和你有距离的时候,可能不是你的问题,当你周围的人都和你有距离的时候,那就一定不是大家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了,你应该想想自己哪里不够随和或者做事不当。

于是,我开始长期的自省,这有点像王守仁看了朱熹的格物论之后去格物的那种苦闷……

漫长的一年以后我在一个论坛上看到有人问和我同样的问题,大部分人回答的都和那睿智的男性一个意思,唯一有一个截然相反的回复令我茅塞顿开:他说,你们都是胡说八道,凭什么说就是Lz的错误?日本鬼子20人轮奸一个中国女性,你们能说,这个是这个女性的问题而不是那20个混蛋的错吗?

事实确实是: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应该从众,一旦被孤立,就以为自己错了,而实际上,被孤立的人未必有错,恰恰是那些因为各种理由孤立别人的人,才是有错误的人。法不责众,不意昧着众就是对的。

像那个火车的寓言:在铁路中转站,有两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孩子在一侧,一群孩子在另外一侧,这时候火车进站了,扳道岔的工人发现孩子已经来不及通知他们离开,他只能选择扳到那边,一个孩子所在的地方是安全的,而一群孩子所在的则是火车正常要经过的,怎么办,如果你选,你会怎么选呢?是牺牲一个孩子救多数孩子,还是牺牲多数孩子维护正确?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牺牲那唯一没有犯错误的孩子。

那个孩子没有站错地方,但是他却要被牺牲,因为,他是一个人。

这就是现实。

而且这个孩子也认为,我没有错误,你就不能牺牲我——他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但偏偏牺牲了他也就牺牲了。

生活中与很多自相矛盾的时刻,也有很多悖论让你无法选择无从选择。

看过王守仁的一些理论点却能令你有开解的轻松。

例如他说:“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人一定要谦虚,谦虚是善良的表现和基础,而傲慢则是各种恶综合的第一,这个恶并非指自己的恶,还有因为傲慢导致别人对你的反击,这种反击也是一种恶,而这种恶的承受人确实释放傲慢的人,所以傲慢是众恶之魁。

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他又强调“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天理之在人心”),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

这有点类似宗教中的教义,即每个人都有灵性——精神的追求——灵魂的需要,这个需要是善良的,但是因为肉体的欲念导致灵性难以释放和抒发,而宗教的功能则是提醒人本性中的灵性觉醒,而觉醒了灵性的人,被称作是有神住进其身体中的,有精神追求和善良的人。

“良知”(灵明)使“我”与万物(包括社会)无间隔地一气流通,互不内外远近地融为一体。“个个心中有仲尼”、“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所以“致良知”突破了朱熹“天理”绝对性,肯定人欲合理性。他也是认为,良知是需要外在的启迪才能充盈内在和与阴阳,调于四时的。

可见“良知”释心,“致良知”则是为圣的内在可能性,同时“致良知”是如何为圣的过程,变本然的知为主体自觉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过程其实就是宗教中所说的:开启灵性的过程。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是一个主体的道德活动从内在到付诸实践的过程。简言之,道德意念的动机世界与道德实践的现实世界,应是一个和谐完整统一的世界。当统一了,人才能感受到快乐,对于一些外在的刺激也就不再敏感,因为更为宽容和包容了。

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则是指出,从心而来一从内在启迪灵性所遭遇的障碍不是外在的苦难而是人本身自己对物质的欲念的难以割舍。也就是说:人最难战胜的其实是自己。

当别人说你别把自己想的太重要的时候大概应该是如下几重意思:

1,你管得太宽了。

2,你对人太不宽容了,这是世俗习惯,不对你也应该遵守,你不遵守即是挑战,这种挑战是对全部有既定世俗观念的人,当然也包括认同这种观念的她本人。

3,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即,你在一个低微的地位却去评价不该你这个地位的人评价的事情,显见得你对自己定位不清晰。

4,你想到了,我没想到,我从没觉得你比我强,但你却想到了我没想到的事情,于是我说:你别把自己想的太重要,其潜在语则是: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就是想到了,你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那么,王守仁怎么说呢?是不是可以化解这种块垒的沉重?

王守仁说: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於袭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已之耻,四者备而祸全……夫学贵得之於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其出于孔子者乎?

殃、罪、恶、辱皆出于心中之私,这四样都不能禁绝的人必定遭受灾难,所以,人应该杜绝殃、罪、恶、辱发生在自己身上,即从心中将之剔除干净,保持心灵的纯净,如上文所言:“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达到“个个心中有仲尼”从而击败心内之贼成为圣者。

“夫学贵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虽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其出於孔子者乎?”则是告诉我们即便是完全依照圣人的准则去生活,也不能说自己就是圣人,应该谦虚谨慎,不要炫耀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很了不得,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当回事。”

那么,“别以为自己很重要”和“别把自己当回事”之间是什么区别和界限呢?

浏览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固然并称谦虚杜绝傲慢,但他对于国家大事、纲纪法制的见解十分积极和主动,比如他认为: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

他认为:赏罚乃“国之大典”,法令不明,赏罚不信,即使有百万的兵力,也没用处。

他还主张“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认为过时的奖赏,等于没有奖赏,过时的惩罚,等于没有惩罚,都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主张要提高统治效率,以“破山中贼”。行德治教化以缓和阶级矛盾。他说:“民穷必有盗贼”,认为老百姓已经贫困不堪,还要没有休止地征敛,就等于驱使他们去作盗贼。因而“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

名之征,节用省费”,“赈济”、“免租”,使“不致转徙自弃而为盗”。

他主张“建立学校,以移易风俗”求得久安长治。

但是软的政策也是有限度的,“果有顽梗强横,不服政化者”,就一定“即行擒拿,治以军法,毋容纵盗,益长刁顽”。

可见,王守仁固然谦虚和不把“自己当回事”却也没有怠慢主张。至于别人是不是认为他重要,他并不在乎,关键是他重要不重要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得到实施,并因此造福于社会,这就已经足够了。

个人的评价实在算不得什么。“所以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难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并且他强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唯有“心即理也”。即,我心之外没有道理,我么有障碍,也没有什么可以影响我的东西,因为,心中存者理,即前文所说的“良知”,宗教中所言的“灵性”,俗世所说的“良心”、“公正”、“天道”、“光明”。

有了这些,外在的干扰又算得上什么呢?伟大的王守仁,他的智慧才是大智慧。假如我们生在同一个时代,我想我会爱上他。可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恨不生同时,日日同携手。

人生中遗憾事十之八九,相差几百年的倾慕中间阻隔着太厚重的风霜和尘埃,这是比现世中从平地登上喜马拉雅的距离还要遥远的艰难,这种不可逾越的距离比所有难以开解无法宣泄的悲凉还要悲凉一百倍。

此刻,夜深人静,黎明尚远,我独坐握书,默读他的智慧箴言,感受他苦毒之地的困顿和长久窒压的顿悟,感受他我心不动,随机而动的静谧,感受他对人生的收与放……

而心底发散的寒冷犹如无法遏制的深海泛起潮水翻滚喷涌而出,冰彻的海水没过头顶,淹没我所在的房间每个缝隙和角落,在这极度的悲凉中感受着宛如极地隆冬的刻骨深寒,牙关瑟瑟颤抖,哀伤犹如嚣张跋扈的水母,遍地纵横,模糊我极目处的视野……

人的天赋——善?恶?——阅读随记:《论语》章节、《荀子》章节、《孟子》章节

《论语·子罕》子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不作无根据猜测揣摩。

毋必:不所极端之事。

毋固:不固执己见,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见解。

毋我:不自私,要懂得换位思考,懂得体谅别人。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惑:须得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放诸四海皆准,商业也是一样,要想不惑,先要有足够的商业智慧。

不忧:须得善良;同上,所谓善良之“仁”并非简单的纯善,而是待人接物的能力,过去,现在,将来平坦道路的器具。

不惧:须得勇敢。

儒家学说正是由于其内在的实用性,放诸四海皆准的普适性才得以流传深远,可见,精粹文化是物质精神“双丰收”的。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的观点与之相反,孟子认为人性之善像流水自上而下那样天成,可见,孟子对人性的观察和荀子有着截然的不同。

圣人尚且争论彷徨,何况凡夫俗子?

我们要做的是面对,什么叫面对?就是承认、接受对面的人或事是本真,是原来的样子,就是这个样子,抛弃幻想,当放弃过多期望接受人生原貌时,人便自由了。

显然,人类有很多天赋,身高体重是天赋,声音容貌是天赋,音律绘画是天赋,性别也是天赋,天赋予的,都是天赋,那么,善和恶呢?

一勺清水加入一桶酒,还是一桶酒;一勺酒加入一桶清水,还是一桶清水:一勺污水加入一桶酒,酒即成污水,一勺酒加入一桶污水,污水也还是污水。

可见,所谓善不达到一定数量是不能产生质的变化的;而恶,只需一点却足以令原本无恶的质变。

所以,除恶须得“大善”,即毁灭重生,所以,善未必只是补充,也有摧毁,毁灭恶的才能重建善的。显然,毁灭是痛苦的,没有人愿意痛苦,然而人们不愿意停止制造苦因。小苦恼使我们脱离自己,大苦恼却使我们回到自己。有裂痕的钟,声音是混浊的,把它分成两半,声音又变得清脆。

合于文理,归于治,正是重新的排序和整理。

孟子“人性善”的根本错误在于,忽略了人生来就是有物质和心理需要的,显然,孟子用后天修炼过的“君子”标准衡量任何人,无视人的自私本质。最直接的后果则是社会整体管理、治理、法制的弹性化,人治而非法制,缺乏制度法制之刚性利刃。不仅是思维理念中的缺失,更有构成上的缺失。例如醉酒驾车,连环撞死人之类的恶性事件。

人的需要是伴随着财富的积累而改变的,从温饱安全到个人价值的递进式上升经由经济实力推动,研究成果表明,知识资本、财富资本均有向社会资本转化的主动性和迫切性。而社会资本也向知识资本和财富资本流动和转变。

当前财富资本的特殊性在于,购买能力已经冲破了道德约束力量。在社会现实中,近年来人大、政协代表中,社会基层工人,农民工缺席可见一斑。贪官污吏屡被擒获依然屡屡出现也是一种体现。行贿,不就是财富资本寻求索取社会资本、寻租权利的一种形式?

孔孟的中庸固然利于“学会做个社会中人”但未必利于做个真实的“人”。

荀子,极端,主张重惩,又裁灭了人性中国有的天赋——自私。

那么,墨家的非攻,兼爱是不是完美呢?

如果说,挂靠道家的“大成抱缺”思维路径接着走的话,只有保留着残缺,才能成长的更久更强大,更坚固,更具有攻击力和体力系数,那么,其他的变量呢?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谁能保证不突发某个事件彻底颠覆固有的原则和底限?

仁者不忧中的仁者,之所以不忧,不就是因为其“仁”的奠定和积累么?子绝四也是“仁”的体现,尊重、平等、温厚、慈悲。那么,收受贿赂的人会不会辩解说,我是可怜他才收的耶!

这岂不是很滑稽?

可见,荀子的刚性原则是正确的,法制就该灭绝人性,简单地说,一个利刃架构的门,想通过体重则不能超过100斤,超过就是违规,违规的结果就是裁割多余的肉。

残忍,是因为不遵守法制遭受到了重创,如果准章守法,又何来残忍々

还是某人说得对,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恶,不就是敌人吗?

可见,善和恶本就是两种力量的博弈,只有黑白,没有灰色。

对应现实,对症下药,学究们,该有精准答案,凡人俗女,无解……

学习吧,女人。唯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欧耶!

猜你喜欢
王守仁
不多看一眼
王守仁的“胆小”
我怕看多了,会产生欲望
不多看一眼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