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与名校长:北京师大二附中始建于1953年,毗邻师大,北京市属重点中学,是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的高中示范校之一,荣获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校、科技教育示范校、首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曹保义,生物特级教师,全国生物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多次参加国家和北京市生物教材编写工作,为我国生物教学的改革做出突出贡献。2003年任北京师大二附中校长,2007年兼任学校党总支书记。
北师大二附中始建于1953年,作为全国最高师范学府的附中,二附中始终以“出人才,出经验”为己任,锐意改革,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主张,彰显出“人文素质教育”和“自主性发展”的育人特色。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声誉,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属重点中学和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
二附中在学校管理上的特色是什么?我赞成老校长林福智的概括,即“人文管理”,具体表现是“学校管理要‘目中有人,重视观念的定向和指导作用,发挥情感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营造博爱思想的文化氛围”。人文管理的核心是“人本”与“和谐”。
一、构建学校文化,有效凝聚全体员工
教育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使这个组织系统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育人目标,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文化是凝聚全体员工的精神纽带。因此,构建学校文化,有效凝聚全体员工,是教育教学有效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
1.倡导“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学校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对学校功能定位,即学校的价值观念。我校将师生共同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学校的“人”应该既包括学生,也包含教师。从育人规律的角度看,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从师生关系上看,将师生共同发展作为学校的价值取向,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我校将师生共同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在于使全体师生形成和谐高效的目标追求。
2.弘扬独具本校特色的育人理念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个体劳动,集体成果,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主性,“集体成果”需要有效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在学校管理上要有所“管”,有所“不管”。人的行为方式的选择,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观念的影响和支配,要将全体教师各种教育教学行为协调起来,需要有一种群体精神和共同的目标追求,学校层面对教育教学的管理要重在“指”和“导”。近年来,学校不遗余力地倡导我校多年积淀的育人理念,这些理念的核心部分主要有:“奉献务实,争创一流”的群体精神;“三兼优一发展”的培养目标,即人格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兼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兼优,以及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高中优秀毕业生;“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主张;由“勤奋、廉洁、奉公”的干风、“团结、模范、求实”的党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和“勤学、文明、朴素”的学风构成的校风;“人文素质教育”和“自主性发展”的育人特色等。
弘扬学校的育人理念,可以使教师有归属感,提高凝聚力,可以从宏观上指导、协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是有益的。教师的“个体劳动”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干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因此,有效管理应该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重视管理的自主性,有效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师育人行为方式的选择多以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发展体验为参照,判断教育教学的管理是否有效,教师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应是一个重要参考目标。如何在管理中促进教师的发展呢?
1.注重目标要求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从学校管理角度看,学校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要加以目标引领,要为教师学习发展创设支持性环境。为此,学校对于教师发展提出了如下目标要求。
师德目标:品德堪为学生的楷模,行为堪为学生的榜样,学识堪为学生的表率;学习型教师要求:有追求,善学习,勤思考,勇实践:科研型教师要求:实践中能反思,遇问题会探究,学术上有建树,教研上出成果:骨干教师的要求:为人能表率、教学能领衔、科研能引领、实践能示范。
另外,学校逐步完善教师学习发展环境。几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师徒关系制度》、《老教师听课组制度》,建立了《导师制度》指导和引领教师提高。在各级组织职能上强化学习职能,创设多种交流平台(《求索》、《教研简报》、《三色帆》、论坛等)促进教师提高:建立了《教育科研奖励制度》、《教师教学、辅导学生、发表文章奖励制度》等激励教师提高,并对教师进修、交流、科研等活动提供物质、资金支持等。
2.强调多层面的自主管理,促进教师创造性实践
这里所说的自主管理,是指在统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各自岗位上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管理策略。这里的多层面具体指,学校、学生处和教学处,教研组和年级组,以及教师个体四个层面。
从各层面的主要管理重点上看,学校层面重在理念指导、目标引领、策略协调、环境支持;学生处和教学处重在制订行动方案、布置指导落实和检查评估交流;教研组和年级组重在组织学习、研究和组织实施;教师个体重在依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从各层面的关系上看,各层的自主管理应该符合学校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要求,符合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可见,自主管理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越俎代庖,是管其所应管,是部分权力和责任的下移。在自主管理中,干部和教师在工作中,既是执行者,也是决策者。自主管理是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
自主管理的顺利、有效实施,除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基础外,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是情感支持,干部对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要有充分的信任、尊重和宽容。要鼓励将上一层布置的任务与下一层工作实际相结合,鼓励探索尝试,鼓励创新性行为;如果出现问题,要敢于为下面负责。其次,在教育教学监控评价上强调促进教师发展功能,重在运用评价结果找出问题,共同研究改进措施。
三、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策略
1.倡导“德育的人文性”。提高德育质量
我校倡导德育的人文性。所谓德育的人文性,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自始至终渗透人文关怀,其核心是对人的关爱和尊重。而且德育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形成高尚的人格。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认同文明社会的道德准则。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无不折射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积淀
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无不渗透出怎样做人的道理,因此,道德教育应以人文教育为基础。我校的人文教育分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三个层次。通过各种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种渠道学习文、史、哲等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人文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在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人文知识的内化,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学习以人文的精神去为人处世,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而发展学生的人文能力。
(2)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用环境熏陶人。环境可以熏陶人,可以规范人。学生在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环境包括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在人际环境的建设上,我校始终倡导以理解为基础,在学校干部之间,干部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尊重、宽容、激励的处人规则,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物质环境建设上,我校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的原则来建设校园。在校园内设有学校发展历程展区、学校核心文化和课程展区、学生科技活动和成果展区、西方绘画艺术展区、国画展区、中国民间艺术展区、国内外科学巨匠展区等人文景点,这些展区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功能。
(3)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道德实践。学生的文化底蕴,会使学生懂得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要把认识转变成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还需要艰难困苦的磨砺。需要制订行为准则、需要日常的道德实践,需要师生在日常管理中监督、纠正、批评、鼓励等一系列常规教育活动,并使之逐渐变为自觉行为。为此,学校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师生有章可循。
(4)开展欣赏型德育,以美育德。我校于2006年加入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拓展与深化研究”,该研究是以德育美学观为理论基础的实验研究,它的理论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价值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欣赏”的过程中得以统一完成。
欣赏型德育模式构建的具体设想:
首先,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教师依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在欣赏中完成对教育内容的价值判断。
其次,对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形式美:德育活动形式美的创造与欣赏;作品美:德育作品美的创造与欣赏;师表美;教师“外表美、道德美、风格美”的创造。
近三年来,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行动研究,以此推动欣赏型德育模式建设。
(1)学校大型教育活动的审美化改造,例如:科技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成人仪式、学代会等大型教育活动的审美化改造。
(2)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等的审美化改造。
(3)“师表美”的创造活动。
2.倡导“有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要关注时间和效益。学校践行有效教学理念的策略和方式主要体现以下四点。
(1)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动机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而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来自学生的需求,只有有了需要才想学,只有想学才有效。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我们认为现阶段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需求有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学校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提倡教学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提倡研究中考改革和高考改革,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
(2)教学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结构,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积累过程,是提高效益的基础j我校近年来不断探索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倡适当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给学生充足的信息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反对课堂中的“垃圾语言”和低效的教学行为。提倡分类指导为学生个体节省时间,反对用过多耗费学生的时间、精力的低效教学去换取高成绩。
(3)提倡教学的适应性。教学的适应性,首先是指课堂教学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例如,对于事实、规则、程序性等知识内容采用教师为中心,以尽可能简捷、清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可能是高效的;对于概念、抽象理论等内容采用启发、探究、讨论方式可能是最有效的。反对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一用到底。其次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经验表明先天和后天背景不同的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习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种方法对部分学生高效,对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是低效的。例如,听觉型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更易理解,视觉型的学生可能对直观方式最感兴趣,高焦虑的学生在轻松氛围下讨论可能更受益。最后,教学模式的选用要适应教师自身的素质特点。鼓励教师设计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4)教学活动要重视教学反馈。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和学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可以大大改善教学行为,高效地实现目标。我校提倡课堂教学节节有反馈,提倡教师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和阶段测验,根据批改情况和存在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使问题积累起来;提倡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编辑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