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文化品位

2009-11-16 09:19王洪贵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3期
关键词:技术文化

王洪贵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传播的任务。实施途径主要有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开发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提供体验性文化学习情境;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探源活动等。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文化;技术

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仅仅从技术领域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在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其技术的背后必然涉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宗教、经济等问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传播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开放的观念,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活动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具有不同文化色彩的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从技能型学习提高到文化教育的层面,加强技术与人类、历史、生活、情感等方面的联系,从而培养对未来高度适应的人才。

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是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要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就要发挥学校环境创设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环境布置和装饰中,力求体现文化的特色。

首先,校园绿化美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省示范学校创建为契机,积极发掘校园环境美的因素,对校园精心规划,让树木、绿地、石头、假山等都成为文化载体,让一个布局合理、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呈现在师生的面前。

其次,主题墙也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很好方式。我们布置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墙,上面悬挂了中国结、剪纸、年画等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及地方文化特点的图片和手工艺品。

第三,注重橱窗文化的创设。如在橱窗里面展示各国的民族服装、工艺品及其他物品,成为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窗口。

此外,教学区的走廊上方,悬挂着中国风筝、纸伞等工艺品,楼梯的墙面上,张贴了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画像,在劳技实践室,还开辟了“科技角”、“创新园地”等。

在校园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不同家庭背景、生活背景、工作背景的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共同收集各种文化产品,共同参与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同时尽可能让学生的作品也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使环境创设的过程成为学生接触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增强文化环境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充分开发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宫、美术馆、影剧院和广场舞台等,均是优越的文化活动资源。我们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上述公共文化场所的设施条件,结合劳技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不仅如此,我们还选择了距离学校不远的南京将军山生态旅游风景区作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基地。在南京将军山生态旅游风景区,淙淙山泉汇成了宽阔的河面,成群的白鹭穿行、憩息于树木林梢之上,罕见的水中杉树林阴翳蔽日,贴水而建的杉木小桥蜿蜒曲折。横亘山脊,连绵数里的故垒工事,便是当年激烈鏖战的见证,将军山也因此而得名。我们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这一实践基地参观、考察,让他们欣赏自然风光,品尝人文景观,感受乡土文化的浓浓气息。这里已经成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课程资源。

网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化学习资源,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创造了可靠的条件。在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发展的心理需要,或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的名胜、建筑、园林、工艺等知识,或让学生在作品设计、制作和完善过程中,利用网络收集相关的技术、信息等,从多个方面引导、帮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提供体验性文化学习情境

对于人文素养的形成,强调的是相关生活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学中注意提供真实体验性文化学习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于迁移、整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相关的文化感悟和技术经验。

以“美丽的插花”这一教学项目为例,在学生参观当地花店、花卉市场、花卉栽培基地之后,我们分别让学生欣赏精美的、极具代表意义的东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作品。在插花设计环节,我们设计了学生与艺术教师、插花爱好者对话的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对插花造型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将审美感觉与画面的形式美(构图、造型、色彩等)联系在一起,完成插花构图设计。在接下来的插花创作活动中,学生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借鉴插花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这种建立在感性体验上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不仅让学生领悟到插花作品的诗意和韵律,体验到插花美的造型和生动意境,也感受到插花艺术的审美意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中、西方不同插花形式的独特性和相似性的基础上,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开展劳技教学,我们认为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和课堂上的学习,还需要结合相关的节日,让学生参与当地一些有意义的民俗活动,在真实的民俗文化环境中学习、掌握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如元宵节期间,组织学生到当地有名的金宝小商品市场和东山步行街赏花灯,观看民间艺人表演扎花灯。回到课堂,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花灯,并在学校举办学生花灯展。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使他们感受了民间艺术的质朴、不拘一格和大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探源活动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引导学生关注发生在身边的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化现象,可以更直观地体验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鉴于民俗文化鲜明的地域性、动态性等特征,对民俗文化的探源活动可采用开放、自主的实践活动方式,如参观、考察、访问、实验、制作等。为让学生了解当地那些闪烁着传统文明光芒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开展了主题为“透视民俗文化,尽揽民俗风情”的民俗文化资源征集活动,发动、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社区、进家庭,寻找、收集被闲置的、有一定收藏价值的生产、生活用具,访问老人、民间艺人,挖掘、收集民间工艺,筹划、布置“民俗文物展厅”,让他们在系列活动中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洗礼。

而对于当地那些优秀的以古建筑为主的历史、自然文化资源,我们则结合相关内容的教学,有意识地把它们整合到有关主题活动中。比如南京夫子庙古建筑的探寻活动,是出现在“我爱南京”这个主题中,我们通过家校配合的途径,更多地借助与家长一起实地观光考察、拍照、写生等方式,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呈现作品、交流经验。学生的活动成果可谓多种多样,有夫子庙古建筑照片、平面写生画,有较为详实的记载夫子庙古建筑历史的访谈记录和文献资料,也有立体的关于夫子庙古建筑的插塑、泥塑、录像资料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夫子庙悠久的历史,也诠释了夫子庙丰沛的人文情怀。■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猜你喜欢
技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