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明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多做上机实践。同时,信息技术教学如脱离理论知识又是不可能的。但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对上机课比较感兴趣,但理论课他们就根本不想上。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方面的矛盾,做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呢?
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结合当今计算机最新技术,及时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讲到输入输出设备时,扩展最新的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流行的输入输出设备;讲计算机的发展时,从1946年的世界第一台ENIAC计算机讲到后来的苹果机、IBM-PC机,到286、386、486,到奔腾Ⅰ、Ⅱ、Ⅲ代计算机,这不仅没有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反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补充对现代计算机发展有特殊贡献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传奇故事,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
2 理论课教学
2.1 上好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明确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怎样的密切配合,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
2.2 课堂教学应以能力的培养为主对于新的课程内容,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而对于新技术、新名词的教学,则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与追踪,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2.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成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2.4 理论课教学课时应远小于上机课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因此,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是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所以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上机课才是学生通过动手来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
3 上机课教学
笔者把上机课提到理论课之前来上。学生初中时期由于各学校硬件设施及重视程度不同,所以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开机、打字还不怎么会,如果上来就给他们讲计算机的组成等理论知识,他们就很难理解。所以笔者选择先上上机课,上机课时学的内容不用学生有太多的基础知识,同时上机课时学生操作的时间比较长,教师有时间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这样当上机内容学好后,他们对计算机已经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学习理论知识也就不会什么都不懂了。
在具体上机课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上机课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本节课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任务,解决好为什么学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操作,使学生在自己不断的解决问题当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此后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提出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要将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同时注意将任务简化为基础与技巧2部分,便于让学生抓住重点,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比如将Excel这章分为基础部分(常用菜单、常用与格式工具栏使用等)与技巧部分(专用工具栏、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基础部分内容严整、量少,便于教学,务必严格把关,确保每位学生都学会;技巧部分注意方法教学,不必一一细讲,要引导学生学会摸索学习。也要注意将任务分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相应难易的任务,因材施教。
2)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Music作曲,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
4 带好课外兴趣小组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21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因此,在学生中会涌现出许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的知识,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笔者有计划地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在课外小组中可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用FrontPage自制网页;用Word设计公益广告、贺卡;用“画笔”或Photoshop创作美术作品、电子相册;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指导这些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这样做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中心,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地区巩留县73团子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