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果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是指汉语的古代书面语言系统中的一个系统。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言即“文言”写成的文章,包括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摹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词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文……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形式。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的文言文作品,有唐诗、宋词、先秦诸子散文,还有各朝各代名家名作,这些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但是,文言文远离我们的时代,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很多:词句古奥难懂;词语意义、语法特征感到陌生;记载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我们又不熟悉。那么我们怎样学习它呢?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做好预读
文言文的预读,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读都更为重要。文言文预读的基本要求是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这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前提。即使这样只通读一两遍全文,要把握有四十七处注释的《出师表》,有三十七处注释的《答司马谏议书》的内容梗概,往往也是做不到的。这是因为有些词语没有注释,有注释的我们看一看也未必就明白。同时,还得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历史社会知识,比如学习《出师表》和《答司马谏议书》这样的文章就必须有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才可能理解它们的内容。因此,把握内容梗概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利用课文注释。课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释,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文中注释,有时不仅要阅读,还要抄写在笔记本上,加深印象,但不要依靠参考书,特别是不要预先看译文或文白对照之类的书。这样不利于调动我们主动学习的主观性,不利于我们的积极思考。第二,使用工具书。学习文言文,必须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文言文中,总会有些词语不认识或不理解,查工具书既能解决疑难,又能节省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往往有一些使初学者按照现代汉语去理解文言文的某些语句,自己以为懂了,其实并不懂。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我们多会以为是现代汉语的“见”,而不会读成“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如果不查工具书,也可能会误解。因此学习文言文利用工具书,以求得切实的理解,是必要而又重要的。供学习文言文用的工具书有许多种类,从中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辞海》最为实用。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做为必备工具书经常使用。第三,通读全文。通过通读,把握全文梗概,了解文言文中人物、事件、情景、气氛、环境、故事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初步弄懂课文大意,还可
以找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课后练习中所涉及的词语。这样可以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深究学习
所谓“深究”就是指认识正确、清楚,并非指系统地深入研究。深究学习是学习文言文的中心环节,最重要的是切实辨明词语、语句的含义和作用、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主要途径是一边解释词语语句,一边深究思想内容,达到思想与古语言双重理解的目的。
第一,语言的深究
语言的深究主要是指对词句含义和作用的深究。(1)—(3)以《鸿门宴》为例进行说明。
(1)把握词句的含义,主要认清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问题。一词多义指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下列句中“复”的含义和用法各不相同:
樊哙复其盾于地上。
壮士能复饮乎?
于是项伯复夜去。
古今异义指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和用法完全不一样。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是”古义:“这”的意思,是代词;今义:表示判断的词。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亡”古义:通“无”表示没有;今义:死亡。
(2)要确定虚词在句中的意思。如虚词“之”,其具体含义各不相同,应分别认清楚。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沛公之参,樊哙者也。(的)
吾得兄事之。(他)
拔剑撞而破之。(它)
从句子结构中去理解虚词,肯定其在句中的意思。
(3)要认清特殊句式。课文中常见的是省略句和倒装句。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句子的某个或几个成分省去不说,这样的句子叫省略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倒装句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为适应某种客观情况或达到某种修辞目的,有意识地把句子成分的一般次序颠倒过来,成分之间的关系并未改变。
(4)要认清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如《答司马谏议书》中“名”与“实”这两个对立性的词是王安石和司马光论争的实质所在。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等词又是论争的几个焦点,无不关系全文,无不关系对立双方的观点和立场,所以必须着重领会其含义和作用。
(5)做到口译和笔译。口译是学习文言文特有的方法,笔译是另一种特有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必须做到口译和笔译,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才能深切地体验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利于真正掌握阅读它的能力。还要注意哪些词语句必须明确译出,哪些词语句是重点译,哪些词语句是直接反映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内容等。
第二,内容的深究
文言文内容的深究,主要是对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及其时代、社会关系等的深究。
(1)对文中人物,事件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究。作品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人物、事件表现出来的,要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就要深究人物的性格。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出现秦王和唐雎各自的什么性格?作者对比着写,起着怎样的表达作用?对《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应该怎样评价?
(2)对主题思想及其意义进行深究。对主题思想及其意义深究,目的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思考《送东阳马生序》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阿房宫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其讽刺意义在哪里?
(3)对文章的时代背景深究。文言文是历史的产物,学习它,特别是学习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言文,必须对其背景有所了解,如《鸿门宴》、《冯婉贞》、《左忠毅公逸事》等文章,这样才能较好地理解课文。
(4)对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时代社会的关系深究。作者的思想、态度是受时代和社会的制约的,文言文中反映的作者对待事物的思想和态度未必是我们所赞同的,因此也得深究。如《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君思想和时代及个人经历的关系,你怎么看?经过历史的变迁,有的文言文不仅具有肯定的因素,还有否定的因素,所以对待文言文不但有继承的一面,还要有批判的一面。
三、多朗读,多背诵
朗读能够培养语感,我们的文言文课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采,而且篇幅短小,特别适于朗读。朗读能够培养语感,我们要在初步理解词语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一篇篇课文,使之流利上口,一直到读熟,这样做有助于词语的学习和记忆。古人也提倡吟诵,韩愈曾说:“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朗读的目的正是在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感受力,通过吟咏融入情感,感受会更深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通过反复吟咏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阅读文言文时应注意:第一,读准字音。如通假字、古今异读字等。第二,正确的停顿,即读准句读。句首的语气词和关联词后要停顿,如“夫”、“若夫”、“至”、“盖”、“唯”、“故”等。第三,正确的语气。思想情感、深远意境,与语气有关。要重视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注意语气、情感的变化。随着阅读的加深,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情。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学习文言文,通过背诵把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也就都记住了,记得越多越能够触类旁通。要注意的是背诵应是经过多遍朗读,边体会边记忆的自然结果,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还可以采取默写的方法,达到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
四、注意多积累
通过勤做练习,掌握常用文言词和句式的归纳对比,以及准确规范的翻译。如实词要找规律,一词多义有引申义的存在,多积累一些词的引申义,实词就会记牢;通假字的本字和假字,不是音近就是形近;虚词灵活多变,记住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句式重理解,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的规律。多积累常用文言词和特殊句式包括难句的翻译,逐渐熟悉文言词句的特点和一般用法,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五、多写
多写是指写读后感和学写文言文。写读后感是深化理解和发挥想象的好方法。读后感不要求写成意思完整的感想文,一般以写片段的感想为宜。我们要挖掘教材寻找写点,如由文章内容产生的感想;由语言技巧产生的感想;由作者产生的感想;由历史背景产生的感想;由现实意义产生的感想等,但不论哪种感想都是读后的自然流露。例如,扩写《扁鹊见蔡桓公》,恒公死前的悔恨,被痛病折磨的情形,扁鹊出逃后的情况等。还可以学写一些文言文,有意识地练一练,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文言水平,偶尔为之也是增加我们一种兴趣的爱好。如高考满分的获得者所写的《赤兔之死》。文言文作品篇篇文质兼美,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中华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我们要用足、用实、用好它。
总之,只要我们下功夫,认真熟读每一篇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并且学习一些有关的文言的基础知识,就一定能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