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伴随着一段悦耳的旋律,同学们秩序井然地走进了教室。他们端坐着等待老师来上课。此时,窗边飞来一人影,那男孩气喘吁吁地对着窗边的小玮说:“快,借我本语文书。”小玮没有丝毫的犹豫,把自己的语文书递给了他。窗外的男孩随即离去。借书过程不超过5秒钟。
放学后,小玮想做语文作业,突然想到借出的语文书,那同学并没有归还。这下,小玮着急了,忙把借书事件告诉了妈妈,妈妈问她把书借给谁了,她竟答不上来,妈妈见状,少不了对孩子的一顿数落。孩子顿感十分委屈,哭哭啼啼跟着妈妈来到学校找我这个班主任。
小玮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希望我能帮她找到语文书。我根据小玮提供的线索,把目标锁定在四年级的学生身上,可小玮也不知借书者是哪个班的,我决定到四年级各班去问一下。
由于放学已有近20分钟,各班所剩同学无几,问下来的结果是根本无人知晓。
小玮不断地抽泣着,眼泪汪汪地道出了她心中的委屈:“李老师,您不是一直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吗?我今天帮助别人有错吗?为什么那个同学借了我的书不还呢?”
看来,小玮的思想斗争很激烈,她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好心帮助了别人,别人却可以不守信用,不来还书,这与她行为的初衷是矛盾的,害得她做不成作业,还受到妈妈的指责,这也与我们老师提倡的乐于助人的原则发生了冲突,难怪她想不通。此时,作为班主任的我理当解开她心中的结,这样可以解除她为助人事件而带来的烦恼,更关系到孩子今后的行为取向问题。
我肯定了她乐于助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告诉她那个孩子肯定是忘记还书了,我们要相信他并无恶意。假如你把书借给他时,多留个心眼,问清对方的班级和姓名,那找起书来就方便了。小玮听了我的话,不住地点头,看来她心中的结解开了。我安慰着她,告诉她明天定能把书找到,并把自己的语文书借给她,让她完成当天的作业。
第二天早上,我与小玮又去四年级其他班级找书,最后在5班找到了,那个小男孩原本就是个冒失鬼,做事经常丢三拉四,昨天借书后,果真忘记还了。今天见我们找来,才想起昨天借的书,难为情地把书还给了小玮,并一个劲地道歉。小玮找到了语文书,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对于那个男孩,我在旁边觉得有必要教育他一下,便说:“因为你一时的疏忽,害得我们小玮流了不少眼泪,受了不少委屈,下次可记得借了东西要及时归还。”
回到班里,我决定用孩子身边发生的事例来教育一下班内的学生。晨会课上,我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你赞同乐于助人的观点吗?你帮助别人时,怎样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假如人家帮助了你,你该怎么做?”
同学们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答案异常明朗。
他们首先肯定了乐于助人是一种善举,我们不管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应该大力弘扬,整个社会才富有正义感。人们感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充满爱意。
其次,他们认为,帮助别人时,自己应该留个心眼,平时自己班内的同学有困难,都比较熟悉,理应极力相帮。遇到其他班里的同学来借书等一些行为,应问清对方的班级和姓名,这样便于自己找到自己的物品。他们还列举了大人之间借钱或借物时,理应写好借条,这就是凭据。他们还列举了一些不便相帮的事宜:如陌生人让带路,就不要贸然答应;有熟人做坏事,叫你前去相帮,当然也万万不可;看到有人落水等,应大声呼救,不能呈一时之能,而害了自己;等等。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得到他人的帮助,除了要真诚感谢,更要做个守信之人,如借了东西要及时归还,不能把人家的东西损坏。得到同学热心帮助,下次也要真诚帮助他人。
听着同学们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在“助人”这个观点上,他们通过讨论,观点明了,弘扬了助人这一善举,还要学会在助人中留个心眼,善于保护自己。他们更明白了,得到他人相帮,定要做个守信之人。
这就是教育,一件件小事中都蕴涵着做人的道理,学生就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懂得了乐于助人即美德,同学们正确解义“乐于助人”后,助人之花定会开遍学生的心田。
(作者联通: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