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金的《小狗包弟》是一篇书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章,其中体现了巴金先生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角度对《小狗包弟》的哲学文化意蕴作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
【关键词】巴金 文化哲学 人与自然
从古希腊开始,欧洲就将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到了近代,更发展成与自然的对抗。“人是万物的尺度。”面对自然,人是中心,是目的。中国则历来有天人合一的理想,这不仅是哲学的、审美的境界,更是一种日常感情,是对别的生命的感通和关爱。
这种感情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关注。钱钟书先生认为真正表现作者人格的是字里行间所表现的语调、气质等较虚化的东西,即布封所云“风格即人格”。巴金《小狗包弟》的文字中处处充溢着他对人的情感,表现出他仁厚的个性。日本朋友说:“‘你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读文仿佛看到一个温柔谦和的日本女子笑容可掬地站在面前,对朋友亲切的怀念包含着他对朋友温和的情感。“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语浅而情深,蕴含着对亲人深挚的思念。“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除了唇亡齿寒的恐惧之外,还有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对人们的冷酷、无情的失望和寒心,对正义、良心、爱的呼唤。但他没有谴责这些人,以情契情,这是对他人弱点的体贴和包容,这种深微的体贴包含着不空洞的大爱,是设身处地的,具有理解的同情。不仅如此,他写这篇拷问自我灵魂的文章,是出于那分希望未来人类不重蹈覆辙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的挚爱之情。这源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的“民胞”情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对同胞民族的关爱,一直渗透在知识分子的血液中。深受传统思想浸染的巴金,又在启蒙思想的发源地法国接受了西方教育,中国的物与民胞思想和西方民主、博爱情怀,造就了他博大的爱心,他希望用自己的反省换取社会的反思,唤醒良知、公正和仁爱。
古人在自然中“觉鸟兽之来亲人。”郭熙说在山林中“可以行,可以望,可以游,可以居。”在大自然里,人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自然中的生命仿佛自家亲人。这是有哲学基础的,《中庸》有云:“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天地万物异体而同根,源于一,而归于一。因此,张载说:“民。吾胞也;物,吾与也。”这种亲密的感情引起了西方人的羡慕。歌德在看了一部古代传奇后说:“(中国)人是和大自然生活在一起的,”常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他也许没有理解,这种欣赏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赏玩,它还升华到与客体同一,体贴万物,感通万物,关爱万物的情感。业已成年的巴金依旧保持着对动物可爱之处的喜爱,以至到饱经忧患后的晚年,再度提起小狗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候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这仿佛是溺爱的父母在向人炫耀自己孩子的聪明能干。“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这是对小狗的怀念。送走小狗之前,“我却暗暗地流泪。”这泪水包含的情感很复杂,有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的担忧,有对往昔快乐时光的追忆,也有对一条无辜生命因自己的私心而受伤害的不忍和自责。一条小狗在家国大难面前,微不足道。但是,作为生活中的伴侣,一条活生生的生命要送到解剖台上去,巴金不禁潸然泪下,也许有人会说他未免英雄气短。为了保全自己,巴金最后还是将小狗送上了解剖台,但是“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怀念包弟,我向他表示歉意。”巴金饱受煎熬的原因之一是,他觉得每条生命都有他存在的权利,这种权利要得到尊重和保护。康德说:“人是目的。”巴金扩大了它的范围,没有人有权利把别的生命当作手段,每一个生命都是自身的目的,而非工具,更不要说那些依靠自己,信赖自己的生命。这也是笔者在教学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没有必要为一条小狗煎熬十几年,这样做是庸人自扰。他们认为,为了自己出卖小狗固然是可耻的,让人后悔的,但这仅是因为这件事玷污了人格,与小狗的生命无大关涉,对小狗念念不忘,根本没有必要。这种观点背后的思想是人类中心论,这种思想再发展,就是青年一代很流行的自我中心论。
笔者认为,把他者,无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山石,当作工具的观点,是这几代独生子女所亟待纠正的思想。全球环境的污染,已不完全是环境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它背后的哲学支撑已引起了西方哲人的思考。海德格尔鉴于科技对自然的破坏,说自然是我们的邻居,人应“诗意的栖居在地球上,”并转向对东方思想的借鉴,这是对自然万物的重新体认。社会学上,萨特指出西方世界“他人是地狱”的生存困境,呼吁我们对他人和社会要具有责任感,这是对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反拨。西方哲人所担忧的问题,巴金用很温厚的情感做出了回答:仁者爱人,爱万物。
★作者简介:毛爱霞,安徽省宁国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