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语教学评价语言的“病例”开药方

2009-11-11 09:17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激励性病因病例

孙 艳

“教学评价语言”,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按照教学评价的原则进行评价的一种表述形式。

在接触到的许多案例中,笔者发现尽管教师们对教学评价语言相当关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等一系列的“把脉诊断”,笔者找出了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三类典型“病例”,并从“病例描述”“病因分析”及“实践药方”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仅供同仁们参考。

[病例描述一]

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难免有出错的时候。教师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呢?请看一些教师的评价语言:

“你说错了,请坐!谁来说?”

“重复的问题不要提。”

“你读得不太通顺,请坐。”

“不对,我刚才问的是这个问题吗?”

〔病因分析〕评价语言随意,纠错时缺乏激励性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一些教师随意地用缺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否定学生的回答,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听了教师的评价后,通常是面红耳赤,耷拉着脑袋,甚至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可想而知,下面的课他们又怎么会专心聆听?

【实践药方】良言一句暖三冬——以激励促内省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应以商量、鼓励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作引导,如:

“很多时候,真理与谬误仅一步之遥。再想一想,好吗?”

“遗憾往往钟情于马虎,再给你一次机会,相信你一定不会再失误!”

“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

“噢,你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想再强调一下,对吗?如果你还有不同的问题可以再提出来。”

教师在纠错时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一方面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自身的错误进行思考,并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病例描述二]

在课堂上,教师又该如何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呢?笔者观察了很多课例,发现很多教师在回应学生正确的回答时,只是简单地说:

“好!”

“不错!”

“你真了不起!”

“说得太好了!”

〔病因分析〕评价语言单一,肯定时缺乏针对性

以上的评价语言虽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但是廉价的表扬缺乏针对性,学生不知道好在哪里,不能更进一步地激发自己的潜能;有时学生回答得可以再全面些,教师也不再启发;有时学生可以说得更精彩些,教师也不及时点拨提升。

【实践药方】打蛇要打七寸上——以针对促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肯定学生的回答时,教师要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学生个性的表达进行有针对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在处处关注着自己的细微进步。

评价的角度很多,可以肯定学生精当的语言表达,可以肯定学生积极的交流态度,可以肯定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肯定学生勇于探求的科学精神。如:

“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我非常欣赏你!”

“你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很有自信!”

“你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感谢你的发言,点燃了我们求异思维的火花!”

有时学生已经回答得不错了,但是还能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时,教师在给予肯定评价的同时,可以及时地进行点拨提升,如:

“你说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儿就更好了。”

“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

“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不过回答得还可以再全面些,能帮自己补充吗?”

这些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既肯定了学生的长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点拨提升,学生们的回答当然能更上一层楼了。

[病例描述三]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会遇到突如其来“生成”的问题。

有时,“生成”来自于课堂内。如有些学生当堂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的教师预设不够,显得手足无措,课堂停顿了几秒钟后才缓过神来,评价道:“你的问题和课文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下课再讨论。”于是,教师继续按着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则干脆批评学生:“不要提稀奇古怪的问题。”

有时,“生成”来自于课堂外。上课时,窗外飘进了一片落叶,有些同学分神了,教师说:“同学们请专心听课,不要再看这飘进来的树叶了。”结果呢?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没有收回,反而看得更专注了。

〔病因分析〕评价语言呆板,生成时缺乏机智性

对于始料未及的“生成”,有的教师教学评价语言呆板无力,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更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实践药方】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机智促共鸣

新课程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教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和听课教师都笑了,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就读出了效果。教师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充分启迪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更使得课堂妙趣横生,奏响了师生间的共鸣!

其实,在教学中出现上述三种“病例”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只要同仁们在课堂教学时,时常为自己把把脉,有了病状,先寻找病因,再对症下药,自然就药到病除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猜你喜欢
激励性病因病例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病例”和“病历”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