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琴
六年级学生完成了三份阅读试卷,我们统计了每一道阅读题的得分率和失分率,通过比较,我发现每份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分别是:
1. 为什么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2. 仔细读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要用“自然之道”作为文章的题目。
3. 读了《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题的答案共有四个要点,这四个要点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答不全面或抓不住要点。第二题要联系文章表达的中心来回答。然而很多学生就事论事,思维没有从具体上升到一般的认识高度。第三题要求学生抓住文章中“板书、提问、放风筝”等3处细节描写,以全面概括刘老师的形象,而很多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很片面。综合分析这三道试题,它们有一个相同之处,都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而得分率低则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于是我整理、分析了十几堂五、六年级的随堂听课记录,得到以下几点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 坚持从整体着眼进行课堂教学
新课改实施以后,课堂上多了师生、生生对话的身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要综合多位学生的发言才能圆满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发言的要点进行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组织语言来梳理归纳,让每个学生动口说一说,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文本的意识。
阅读教学一般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通过对听课记录的分析,我发现课堂上第二个整体的落实情况有待加强。在教学中,当我们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段(即文章的点)分析完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就全文的结构、叙述的要点、人物的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表达方法等(即文章的面)因文而异地进行梳理、总结,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
二、 聚焦课后习题,落实能力的训练
备课时,所有的教师都会认真钻研文本,但不一定都会去钻研课后的习题。而把整册教材课后的习题都罗列出来加以细细研究的人就更少了。这些习题往往揭示着能力训练的重点,隐含着学习方法,体现着训练的循序渐进性。把课后习题打入“冷宫”不是语文老师明智的行为。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后的习题。
1. 要研究课后习题,把握训练重点
细细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材的编者把“课标”中的阶段目标通过教材的编写来实现。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研究课后的习题,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再通过教学来达成“课标”中的阶段目标。笔者认为,课后练习题揭示的训练目标要比“课标”中的阶段目标显得更细化、更具体,因此系统地研究课后习题,更有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
2. 要研究课后习题,明确应达到的能力等级
当学生回答要求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习题有困难时,我发现很多教师会把教参上的答案抄给学生,要求他们背得滚瓜烂熟。这种简单、机械操作的现象让我想起了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和综合运用四个能级。学生通过课后每一道习题的练习应分别达到哪一个能力等级,教师心中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例如,《秦兵马俑》课后练习题:“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通过这道习题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承上启下过渡句的特点、作用,在习作时会用过渡句去表达。以后当学生碰到试卷上有类似表达方法的文章,他们就能运用过渡句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达到应用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等级。如果简单地让学生背背答案,就降低了这道题应达到的能力等级,是教学的失误,将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发展。
3. 要研究课后习题,重在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教材是个例子,我们要借助教材的教学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例如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课后第5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联系主人公所做的事情、动作、语言来体会。总结出方法后,教师还要寻找类似的课外阅读文章进行迁移训练,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所得。
(作者单位:常州市天宁区雕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