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玲玲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高耗低效的情状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阅读教学要真正走向实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 准确深入,解读文本
科学的文本解读是上好课的前提,因为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理性的品味、审视、提炼和研发的过程。教师只有真正进入文本,才能从容驾驭教材;只有建立在准确把握教材基础上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高效的。文本解读要注重落实“两忌”“两重”。
“两忌”:一忌简单照搬教参。有的教师备课时根本没有自主地研读教材,或只对教材大概浏览,就直接照搬教参,这是懒汉思想。备课时教师应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消化吸收,不要急于看教参,避免用别人的理解来替代自己的研读。二忌“得意”“忘言”。教师研读文本时,要把教学设计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上,通过关键词句的咀嚼玩味,来引导学生领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领悟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会语言运用,千万不能只重理解内容而“得意”“忘言”。
“两重”:一重准确把握主题。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航标。通过教学,要给予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师钻研教材时,要兼顾文本主题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独特性和正确性。二重梳理筛选,即筛选教学的重点内容。一篇课文训练点很多,教师要学会依标扣本,针对学生实际精心筛选教学内容,关注教学重难点,关注语言训练点。筛选的内容可以包括:难理解的字、词;值得积累的精美句段;有疑点存在的段落;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可进行语言技能训练的段落;能够激发情感、深化认识的文字;可进行文本拓展的生发点。
二、 简化目标,明晰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阅读教学要求得实效,就必须力戒目标制定的宽泛化和随意性,做到合理精简、科学选定,能够体现“课标”的三个维度思想。就一课时的阅读教学而言,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要关注学生的情趣激发。对每一堂课而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结合课文具体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学得投入,学得开心,获得进步感、成就感,这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2. 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作为一堂阅读课,教学中要紧紧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温度,特别要在“用”字上下工夫,揣摩、玩味,感悟表达的精妙。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替换词语练习,品悟“伴”与“拌”不同的情感色彩,体会人民群众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 要关注学习方法的习得。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才算是获得了真知,比如背诵积累的方法、语言迁移运用的方法等。
4. 要关注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应将养成好习惯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贯穿阅读教学乃至各科教学的始终。比如,正确的读写习惯,应该是教师每一堂课都要注意培养的目标。
三、 精简问题,提炼整合
常言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精心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领性问题,引领学生有效地开展读书活动。以下是一位老师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山寺》一课的问题整合:
第一步,出示几组词语:
察访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焦急 破败 断垣残壁
降临 啃 干 粮 长年累月
皎洁 寻访 笔墨砚台
第二步,出示学习要求:
1. 检查、认读上节课所学的词语;2. 用上某行词语,说一两句与课文有关的话;3. 将整个词语连起来想想,用一个字来概括。(学生读书思考,概括出“苦”字)
第三步,进行问题整合。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思考、交流,圈画能突出“苦”的有关字、词、句,读一读,仔细体会,可写下自己的简短体会。
这一环节,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很强,且每一个要求都非常具体,易于学生把握。围绕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师引领学生在课文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去揣摩体会、运用积累、内化吸收,最终实现知有所获,情有所感,法有所得,理有所悟。
四、 简化流程,“静”化情境
实效的课堂离不开“沉静的心智活动”,沉静的心智活动离不开静静地读书思考的“场”。如果教学流程过多,课堂场景走马灯似地频繁切换,必然导致课堂浮躁杂乱,造成课堂低效。
“头绪尽量简单一点,课堂尽量安静一点,重点尽量明晰一点,用时尽量偏重一点。”这“四个一点”,强调了阅读教学不要在流程设置上耗时费力,而应尽量简化流程,保持课堂情境的相对稳定,突出重点内容,着力营造读书品悟的浓郁氛围,在学生自主读书上舍得用时,在文本的语言运用上舍得着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 简化手段,轻装上阵
为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阅读课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有必要,但手段永远只能服务于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要确立学生占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追求一种真实、朴实、扎实的教风,脚踏实地地带领学生进行读背积累,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
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的儿歌《秋天到》时,根据儿歌内容,课前用蜡笔画了一幅简笔画,图中只有“大豆”被涂上了绿色。在学生读儿歌的基础上,老师指着简笔画问:“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中只有大豆被涂上了绿色,那么其他景物该涂上什么颜色呢?认真读读儿歌你们就知道了!等会儿我请找对了的小朋友来给画涂上颜色。”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读儿歌找答案,读书气氛热烈浓郁,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小手如林。运用简笔画这样极其简单的教学手段,老师不着痕迹地进行导读、导背,以读代讲,以读代找,以读练背,既有效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当堂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的实效性得以充分体现。这一环节,教学手段简化,问题设计精巧,教学效果显著,匠心之独运,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沭阳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