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桢 姜自健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两种比较典型的渎职现象,一是抱残守缺的“满堂灌”教学,教师继续充当着课堂的主宰者,二是东施效颦式的“开放式”教学,教师充当了课堂中的旁观者。这两类现象的出现,皆是由于有些老师违背了新课程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与感受,曲解、误解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职能。
把“满堂灌”、“一言堂”看作教师教学的一种渎职行为,乍一听有些耸人听闻,可事实上却并不过分。不少老师认为该讲的都讲了,就可以心安理得了。掌握不了、掌握不好,那是学生的过错。但是,教师讲过的学生就一定能掌握吗?每堂课老师都在不停地讲,讲了那么多,谁又能掌握得了?学生是人,不是录音机。随着时间的流逝,总会有所遗忘。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不以学生学会、会学为教学目标,认为自己讲过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履行了教师的职责,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与“满堂灌”形式不同而实质相似的还有“满堂问”。“满堂问”表面看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乍一看也相当活跃,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那些问题都是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而预先设计的“框框”,学生依然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不妨看一节公开课《最后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景物描写,烘托出小弗郎士欢快的心情,为下文写他的转变作铺垫。
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生找到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的句子,体会一下,他今天的穿着为什么与众不同,说明什么?
生:第十自然段和第十六自然段有对韩麦尔先生衣着的描写,他衣着整齐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堂课,说明他是个爱国者。
师: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所说的“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语言”和“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生小声交流)
师:汉语难道不如法语精美吗?
生:不是。
师:那“法国人说法语精美”如何理解?
生:说明老师热爱自己国家的语言,也可以说是热爱自己的国家。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又说“记住语言就好像拿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生:也许韩麦尔的意思是说做了亡国奴的人,语言却是相通的,慢慢地,说同一种语言的人最终还会团结起来打败敌人吧。
师:发言真精彩,大家掌声鼓励一下。“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中有对韩麦尔先生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怎么会突然间觉得他“长高”了?
生:(想了好久)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大概是因为他太难过了。我觉得他高大是不是视觉上的原因?
师:什么意思?
生:老师站着,“我”坐着。(全班同学大笑)
师: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是韩麦尔先生的精神让人感觉“高大”。
下面是特级教师钱梦龙写给这位青年教师的信的摘录:“……从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没有松散、拖沓的环节。在评课时,老师们都肯定了你的成功,我也为你的进步高兴。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两堂课恐怕就不免有点遗憾了。确实,学生在回答你的提问时,举手踊跃,发言面也很广,于是给人造成了学生思维活跃的印象。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事实上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在整整两堂课内,他们除了听你讲解以外,就回答你提出的问题。你的讲解和精心安排那一串串‘连珠炮似的问题,就象一条无形的缰绳,紧紧地拴着学生,把他们牵来牵去;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似乎思维活跃,实际上思维活动的余地非常狭窄。不知道你自己意识到没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你没有安排,哪怕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的机会。我本认为,课文中那些描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感人的语段,你会指导学生在朗读或默读中去细细品味的,可结果呢?都被你的‘分析和哪些频繁琐碎的问问答答挤掉了,我有些怀疑,这样上阅读课,果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吗?”
钱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位老师的要害之所在:过于突出了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语文教学从抽象概念出发,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课文文质兼备的语言环境,学生没有机会去感知课文语言,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我们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不是老师无所作为了,而是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了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一些学校的老师学习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后,大胆地进行着课堂改革,课堂中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然而,也许是矫枉过正,在课堂上却出现了另一种更为严重的“教师不作为”现象,它比起“满堂灌”、“满堂问”的弊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就是“满堂放”。
这些教师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与职责,他们有的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不说话的主持人”,有的只是一个微笑的旁观者,有的虽然也适时地作一些评价,但无非是“你真棒”、“有思想,见解深刻”之类的溢美之辞,或是“张三说的有道理,李四说得也有道理”一类的模糊评语,让学生在高兴之余却感觉云里雾里——谁回答得更好?老师到底持什么观点?有没有参考答案?考试时怎么办?学生们陷入了迷茫与困惑的境地。
下面来看一位教师执教《荷花淀》时的教学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继续就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生1:水生要参加区里的游击队去了,临行前嘱咐水生嫂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我觉得水生真的爱一个女人的话,是不会说出这种话来的。
生2: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水生嫂痛痛快快地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我认为被敌人捉住了也不能拼命,要想办法逃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4: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我也不同意和敌人硬拼。
生5:我不同意,女人被捉住,被玷污了,还不如死。
生6:被敌人捉住,敌人就要逼她说出游击队员的名单,这样水生嫂就成了敌人要挟荷花淀人的人质,所以要和敌人拼命。
生7:这说明生水非常担心自己的妻子被敌人糟蹋。为了不让水生嫂失去贞节,所以水生要她和敌人拼命。
生8:这说明水生还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把女人的贞操看得很重。
生9:被敌人捉住了,不拼也死,不如拼命,死得壮烈。
生10:水生嫂不过二十五六岁,年轻漂亮,死了多可惜,还是不拼好。
生11:敌人捉住了要严刑逼供,为了保护游击队的秘密,就要和敌人拼命。
……
这个教学环节,共有15名同学发言,讨论了10分钟左右,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发言踊跃,可能教师也认为这是课堂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尽情讨论发言,自己面带微笑,一言不发。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正在走向另一条歧路。
显而易见,这个教学片段看不出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缺少必要的评价、判断、纠偏、引导。学生的理解和发言,有不少错误和偏差之处,如“好死不如赖活”、“水生嫂不过二十五六岁,年轻漂亮,死了多可惜”、“水生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把女人的贞操看得很重”等。在这些地方,教师对学生的不解、曲解、误读本应毫不犹豫地加以纠正,可是却听之任之,唯恐落下越俎代庖的嫌疑。这种缺乏教师引导的解读直接导致文本意义的失落。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仅得不到培养,还将被扭曲和破坏。
众所周知,课堂有很强的时间制约性。在有限的45分钟里,教师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走向,而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果断地作出决断,想一想有没有价值,跟文本有没有关系,与教学目标有没有联系,值不值得讨论探究,然后作出调整、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组织者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种听任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小插曲使课堂失去控制,从而改变了整个教学走向的教学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可以说,敢“放”巧“收”,既体现着教师的理念,又表现出教师的功力。
笔者认为,无论教学进行怎样的改革,“传道、授业、解惑”都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力和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用更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因为我们“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且社会阅历比大多数学生丰富,分析问题比大多数学生全面深刻,所以必须担任“平等中的首席”,关键时刻帮学生排忧解难,释疑解惑。而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异彩纷呈,又促使我们要蹲下身来,摆正心态,抱着“吾师道也”的学习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对话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特长,实现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怎么听课评课[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