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2009-11-05 08:54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题干现代文语句

李 刚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要点

文学类阅读应重视整体阅读,这类材料大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含蓄蕴藉,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所以内容空白点多,主旨常常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内容具有整体性。因此,阅读时就应该有整体阅读的眼光和意识,认真通读全文。

一般而言,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不仅能帮我们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而且也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内容。

大凡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2005年江西试卷《给匆忙走路的人》中有几处议论和抒情便很值得考生玩味,如第四节“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第八节“忽略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第九节“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这些段落均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主旨,都是答案指向所在,阅读时不要轻易放过。阅读时善于发现议论抒情的句子,并仔细揣摩,对答题非常重要,尤其是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简单一点说,通读全文,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是答好现代文主观性阅读题的关键。

第二步:审清题干,揣摩信息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先审清题干,浏览一下这道题有几个问,每小题之间有无内在的联系,与原文内容有无对应关系,命题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隐含信息:

1.看配分。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暗示。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对位配分法。若是4分题,则要求考生利用概括精练的句子从两个方面作答,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1)(2)”序号,如果命题人未标明序号,4分题也暗示了考生应如何作答,只是在答题时,考生要标明序号,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质和修养。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力强,有两种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凭借主观想像答题,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潜在的告知确定。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卷21题:“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题目两个问,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推想,后面的原因应为两点,这样连同第一个问,答案由三个小点组成,每一小点2分,总计6分。

2.看试题指向。一看答案思考范围的指向。有些试题给我们指出了解答试题时的思考范围,如2005年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第8题: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文中第5节,主要写维也纳文化对作者的影响,答案应在这一节寻找并思考;二看答案思考重心的指向。有些试题直接提示回答问题所应有的思考解答的重心,如2002年《话说知音》的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显然这一题回答的重心就在“唐突地劝慰他”即作者的观点。根据原文的三、四段可得出答案。三看答案形成方式的指向。有些试题在答题方式上作了严格规定,表述答案时应严格遵守。如2005年上海卷第4题:“从全文看,民间剪纸在两方面‘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内容上______,形式上______ ”。题干很清楚“两个方面”又具体分为“内容”和“形式”上,答题时必须按照题目指向回答。

3.看答题角度。作答时,是从正面作答,还是从反面作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回答,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回答,都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

第三步:定位提取,查前找后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然后从这一语句往前找或往后找,寻找答案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找准相关点,明确与题干相关的那些部位;二是找准选择点,进一步落实命题要求的相关语句,思路上有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一个渐进答案的过程。考生要从题干的指令中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再从文章的相关部位区分主要信息和非主要信息,进一步筛选主要信息,概括主要信息,找准答题的突破口,达到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譬如《白鹤翔集的记忆》(2004年浙江省高考卷)的第19题,题干是“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题目本身就用了一种对比的方法,暗示考生应在前后发生了变化的事物上去寻找答案。再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对比手法明显;篇幅上的前长后短,又暗示了从文章的后半部分找信息点,相对来说较容易些。

第四步:忠实原文,整合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是专家的提醒,也是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答案表述也要遵循这条原则,要尽量用原文词句来表达,不可凭印象胡编乱造;如果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结合上下文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文”万里。有这样三种组织答案的方法:

1.摘: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或某一个词,只要原原本本把它摘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如2005年江西试卷第18题:“根据文意,解释‘匆匆走路的人的含义”,便可用文中第8节的内容作答,即:“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的人。

2.改:即找出了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卷第19题:“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________”,原文中相应的内容为“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而答案要求不超过20个字,就要对上述这段话进行提取和合并,改为“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这样就符合题干的要求。

3.造:自己创造。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自己根据原文题干的指令或文章内容,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加以理解概括。如2005年上海卷第11题:“《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这一问材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也不好用现成的词语整合,只有靠自己的悟性和材料中第6、8节的零星信息自己归纳。“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虑。

猜你喜欢
题干现代文语句
数字算式
“阅读世界”2018年中考阅读题点题小结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中考语文应与教材中的现代文紧密结合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
现代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