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省基层学校课余训练制约因素的分析

2009-11-05 08:54张小军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课余训练甘肃省制约因素

张小军

【摘 要】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法、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代表——甘肃定西市的课余训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当前课余训练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训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到位,竞赛活动缺失,训练时间、经费、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并对此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课余训练 制约因素 对策 甘肃省

一、问题的提出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国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普通中小学体育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转型,西北贫困地区的课余体育训练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大滑坡的局面。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全市一区六县都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是国务院最早专项资金扶贫的“三西建设”的开始地区。定西的体育事业起步较早,全区拥有两个全国田径之乡——临洮和通渭,上世纪曾培养出了不少优秀运动员,如著名的长跑运动员董江民、包桂英、董晓琴等,但近年来,竞技体育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为此,本文以定西为个案,探讨制约这一地区课余训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我国全面、整体地搞好课余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甘肃省定西市坚持日常训练的中小学、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实地调研法:走访定西市体育局、教育局有关科室、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利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市区运动会期间,实地访谈有关领导、教练员、教师、运动员和一些家长。

(3)个案分析法:对定西市个别成功的训练模式、竞赛办法进行剖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定西市乃至甘肃省学校体育这一块,行政主管部门应为教育部门,但实际管理多为体育部门,两部门的管理配合失调,基层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体艺卫科室,多为基础教育科代管,且人员少、事务繁杂,“管理办法”多停留在对上级文件的转发中,课余训练没有进入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监督机制也不健全。

2.竞赛活动空缺。截止目前为止,甘肃省没有举行过一届全省的中学生综合运动会,出于经费、安全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省教育厅体艺处也明确表示,省一级不搞学生比赛,竞赛活动放到市、县一级举行。据调查,甘肃省近20年来,中学生的比赛主要是省级传统校三大球及田径比赛,以前是两至三年举行一次,从2001年开始,排球与田径(定西市四所省级传统校参加的项目)比赛也消失了。8年不比赛,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的代表队随之解散,保留下来的也只是在苦苦支撑、惨谈经营。在传统的高中特长生招生计划中,传统项目人数削减,学生高中就读3年,无1次比赛,训练兴趣荡然无存。教育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特招报名所规定的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并且近3年参加省级比赛获得个人前3名、集体前6名主力的条件,无法落实到人。2006年,兰州大学女排特招10名高水平运动员,甘肃省由于没有举行省级比赛,本省的中学生无一人有报名资格。在国家体育总局所颁布的运动员等级评定手册中,明确规定三大球项目取得省级比赛前4名的队中主力队员可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而没有二级运动员证书,就无法报考体育学院或师范大学体育运动系的单独招生,学生也就少了一条出路。另外,甘肃省制定的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与破格晋升高级教师资格文件中规定,本人或本人培养的运动员取得省级竞赛前三名两人次,也是体育教师有限的几个选择条件之一。因此,不搞省级比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的发展。

定西市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搞得红红火火,各个项目参赛队及人数非常多,水平也很高,整体运动成绩在全省仅次于兰州市,位于全省第二。后来受全运会、省运会战略的影响,体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进行了转移,抓竞技体育,抓金牌,加上教育部门不参与学生体育训练与竞赛,从而造成了如今这种局面:省、市主管部门想就某些项目办比赛,但下面基层没有队;而基层学校说上面不举行比赛,没必要保留代表队,因而没有人站出来,组织双方进行协商、解决这件事,只强调经济原因,回想上世纪的经济状况,再与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关键是政策导向问题、思想认识问题,这也是国家教育督导团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4月,对甘肃等9个省(市)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后得出的结论之一。

调查显示,定西市区县级学生体育竞赛项目主要是田径和篮球,其中两个县十多年没有比赛,一个县只举行城区学校比赛。参赛人数,田径最少的是每校6人,篮球8名,尽量压缩人数,减少经费,申请不了财政拨款,就暂停。省、市、县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在年初的竞赛计划中所安排的比赛,往往到比赛前停办,随意性太大,下面学校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举办部门的形象。

3.训练时间、经费、场地与器材严重不足。从调查情况来看,小学、初中缺少长年的系统训练,只是在有比赛时,才搞1个月左右的赛前集训。中学周训练天数为4天8次,每次为1小时左右,往往由于有些学校的会多或学生班级事务多,保证不了这个时间。根据竞技体育的规律,这样的训练时间很难保证运动水平的提高,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做保证,训练量和负荷也就难以保证,因此,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都没有突破。

定西市处于西部贫困地区,加上观念问题,课余训练基本上没有经费投入,学生运动员的营养、训练服装、训练补贴、奖学金等根本无法保证,普遍的做法是在篮球比赛时,学校给每人买一套背心,赛后收回;田径比赛时,学校购买跑鞋,几人换着穿,不够再四处借,或由学生自己购买。尽管甘肃省教委和甘肃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2000)015号文件《关于体育教师工作待遇和业余训练标准的暂行规定》,但基层学校基本没有执行。

全市中、小学没有一个室内体育馆或训练房,室外也没有塑胶场地,没有一所学校能达到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体育器材的配备目录,农村学校往往是一两付篮球架,三四只篮球而已。受场地器材、经费的制约,好多技能类项目都无法开展,目前只能进行田径中长跑、竞走、篮球等项目,太单一,且限制了参与学生的人数,给高质量的训练造成了较大影响。

4.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低,管理与训练水平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据调查,定西市中学教练员在课余训练这一块上是走在全省前列的。从以前省传统校田径、排球比赛到近年的甘肃省中长跑训练点比赛,以及甘肃省体育高考上线人数都能得到证明。但是没有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真正具有正式学籍的在校中学生无一人能够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中也无一人在近几年被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特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市体校、省体校毕业的学生现在无任何出路,各中学以体育高考为训练目标,学校以高考人数考核教练员的训练能力,目标的降低造成了训练能力的下降。同时,中学教练员的自身因素也限制了执教水平的提高,全市各中学的教练员基本上都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对专项训练学知之甚少,自身又没有高水平的运动经历,而以前大学采取的是从哪个地方来就回到原籍去的原则,造成一个学校的教练员近亲繁殖、凭经验训练,从事训练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很少得到学校良好的评价或正常的奖励,常常是评先不靠边、评职称难。而且,体育课的权重系数与别的学科差距过大,训练课又不能正常计算工作量,导致收入差距逐年拉大,所以有些教师时常对训练表现出“忽冷忽热”,总觉得“没劲”,一些四十多岁经验丰富的教练因为评上职称,“激流勇退”;一些由于学校限额少,体育教师再怎样努力,都没有希望,也逐步退出训练岗位,而“安心”去教学,这就造成了训练资源的巨大浪费。近几年来,定西市的就业市场形势严峻,体育中专、大专基本没有出路,体育教育本科的招考就业率在安定区为40%。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练员训练的信心,使训练工作处于观望之中,害怕误人子弟。贫困地区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都是贫穷家庭的子女,多靠借钱、贷款上大学,出来又无工作,得不到回报,而教练员是当初的引路之人,其内疚、自责心理日趋严重。

四、结论与建议

1.制约甘肃省基层学校课余训练的因素主要有: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竞赛活动空缺,训练时间、经费、场地与器材严重不足,教练员综合素质低,管理与训练水平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2.推动基层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认识,认真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学生体育课余训练列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中。

3.建议恢复省级传统校之间的竞赛活动,每年在假期举行一次比赛;定期举办县级学校体育项目比赛。

4.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各单项协会要把积极发展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会员校当作帮扶工程对待,成立甘肃省中学生体育协会,发展会员校,并举行会员校之间的比赛。

5.建议落实甘肃省《体育教师工作待遇和业余训练标准的暂行规定》,调动广大基层体育教练员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崔振邦.新世纪贫困地区教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2]杨铁黎,陈钧.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李相如.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23(6):16-27.

[4]郭思.传统项目学校现状如何?[N].中国体育报,2002-04-02(1).

猜你喜欢
课余训练甘肃省制约因素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中学足球课余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田径课余训练方法的思考
提升农村小学乒乓球课余训练的五策略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