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全忠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之一设置。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然而,农村初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得并不理想,不少地方甚至“设”而不“开”,或本本主义,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语文实践活动严重脱离了本地实际,教师“教”起来难,学生“学”起来烦。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状况,农村语文实践活动就必须扎根本土,寻找师生的共鸣点和社会结合点。
一、扎根本土文化是教学改革之需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两难境况:一方面农村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交往能力差、反应能力差、创造能力差等问题,这与农村学校语文活动课长期不被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农村初中的活动课教学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农村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又面临着“推”而不“动”的尴尬。一是观念上滞后,导致政策失效。面对竞争激烈的中考和高考,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理论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导致活动课的开设与否一个样,开设好坏一个样。二是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内容失真。许多农村初中教师都把语文活动课当作学科课程的点缀或附属物,对语文活动课的作用、目标、内容等知之甚少,而经费、时间、场所、人员对象等也无法保证,内容无序,随意性强,从而严重失真。三是实施上的偏差,导致操作失当。许多学校都只是把先前课表中的“课外活动”换成了“语文活动课”,在教学模式上完全照搬学科课程模式,与实际严重脱节,且毫无创新。四是评价上的偏差,导致管理失控。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禀赋或起点上的差异,忽视了当地文化特色和社会需要,致使语文活动课一直处于“非管理”状态。
要摒弃功利主义,真正从学生的发展上考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农村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就必须在改革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在广大农村,具有独特风俗的地方文化,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文情愫的魅力。如果语文实践活动向本土文化延伸、迁移,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就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扎根本土文化是农村的发展之求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两个文明建设也在高速发展,农村亟需适应性人才。从发展农村经济现实来说,农村需要会写合同、广告词、请示报告、产品说明书、契约等的实用型人才;从民俗礼仪来说,农村需要会写请柬、祝辞、题词、讣告、悼词、碑文、对联等应用文的人才;从宣传与民事活动来说,农村需要能写通讯报道、演唱材料、广播稿等新闻写作的人才;从普法方面来说,农村需要能写起诉信、答辩状等的人才。由此可见,“语文”在农村大有用武之地,要使语文教学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就应该从语文实践活动入手,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
但据笔者调查,在某农村初中学校的初三年级中,能写介绍信、合同书、说明书、电报、广播稿等8种应用文的学生不超过被调查人数的30%,其中,会写合同书的只有7%;会写演讲稿、广播稿的人数占36%;能作对联的只占3%;会写调查报告的只占2%;能用毛笔写告示、通知的只有5%。而目前,多数农村语文教学都脱离了农村的实际需要,要补上这一课,语文教学就必须扎根农村生活实际,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这个渠道,培养乡土人才。
三、扎根本土文化是教师的解困之策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破解农村初中语文实践活动课资源不足、实施不力和针对性不强、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难题,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适应性人才,农村语文教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使语文活动课形成体系,让学生兴趣盎然。
首先,要选择反映本地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或乡土教材,使语文活动课生动活泼。教科书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有限的,仅仅是为每位教师提供范例,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以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比如,郧县开发的地方课《古河美读》,内设郧阳名家的诗歌选读、郧阳名家小说选读、郧阳新闻消息选读、郧阳民间文学选读、鄂西北山水名文选读、郧阳历史文化略览等10个单元,为教师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增加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度。
其次,要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交际与写作训练指导,以提高活动课的实效性。当前,农村文化站(室)大多已经建立,需要大批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人才;村广播室也需要采编人员和播音人员。语文活动课要紧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开展适应农村特点的语言交际和写作训练,让学生在调查中写,在写中调查;在调查中改,在改中调查,从而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书写能力,以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要充分挖掘农村本地的自然风光、史迹名胜、乡风民情资源,对本地历史或当代的名人、地方的习俗、民间传说、村庄、桥亭、古建筑、山地等得名或传说等进行整理,切实加强语文活动课的组织与管理,使学生在获得广泛的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情感价值,使学生在学会欣赏和追求中、在学会交流和合作中、在学会应用和创新中塑造文化人格。
农村地方文化悠深,民情风俗丰富而又内蕴,只要盘活“乡土”,完全可以把活动课作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着力点,使之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从而使语文教学走出“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