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蕾
【摘 要】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课程资源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资源管理政策,增强了课程资源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笔者根据南阳当地民间及社区传统艺术文化特色和秀丽的自然风光等资源,对美术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推动了学校美术活动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美术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 开发 利用
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方式”。课标进一步指出,美术教师可以根据美术课程的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及文物资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更好地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拓展教学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地方课程资源作为国家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和一种课程资源形态,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这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南阳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物产丰富。这里四面群山环绕,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厚重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汉代石刻像、古建筑、玉矿,等等。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民间美术资源,经过整合后,完全可以纳入美术教学内容中,成为地方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中发现问题
课堂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但随着教改实验的不断推进,各种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南阳美术教材选用的有人教版、人美版、河北版等各种版本,让学校及教师应接不睱。这些教材虽然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高低等各种原因,导致教学不能正常开展。其次,大部分乡镇甚至一些城市学校都没有美术教室;有些更加边远的山区乡镇,连教材要求的基本材料和工具都难以找到,教材中有关卡纸穿编、卡纸头饰、纸板画制作的内容,设计得何等巧妙,但对于农村学校只能作为欣赏课来上,或者干脆不上。
曾经有一位美术教师向笔者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得有一课是用肥皂进行圆雕的课程,当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孩子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都将自家的肥皂带来。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孩子们用肥皂雕刻出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并且为了不浪费肥皂,他们还将刻下的肥皂碎末用小纸片包回了家。但第二天,孩子们都情绪低落,她也受到了许多家长的质问:“哪有这样的老师,教我们的孩子把一块多钱的肥皂割坏?再看看用各种废旧饮料瓶做的小动物、笔筒等,对于城市孩子来说这最容易得到的材料,但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这些饮料他们消费得起吗?
基于以上情况,要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用同一份教材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制订了研究方案,开始根据南阳当地民俗,民间及社区艺术文化特色和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进行地方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美术学习提供了宽广的资源。同时,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走进当地民间艺术遗迹,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以领略青山秀水之意境,培养学生对家乡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从而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感。
二、开发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完善教材内容
在选择富有代表性的乡土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后,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确立了正确的美术教学活动目标,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关注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审美体验,且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加丰富,也更具个性和人性化,从而满足了不同区域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有效地扩大、延伸和补充统编课程的教学内容。
【案例1】《家乡的美玉——名扬天下》
南阳的玉雕名扬天下,一件件巧夺天工、美伦美奂的玉雕作品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街道两旁的商铺让孩子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这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能和教材紧密结合,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可以在欣赏课上加以利用。笔者也由此产生了对本课的设计思路:以玉器为切入点,运用玉器厂、商铺这些能看到、接触到、感触到的活生生的地方资源为内容,通过课前学生自主探究、考察,以初步了解、认识玉石;课中汇报总结,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古今玉雕作品;课后拓展。这一系列活动不但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鲜活了,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使他们获得了认同感和成就感。
目前,西峡县是世界上恐龙化石发现最多,恐龙蛋保存最完好地方,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多数孩子都去过西峡丹水镇修建的恐龙遗址博物馆和南阳市卧龙岗内的恐龙馆,并且很感兴趣。人美版在第二册设计了《恐龙宝宝》一课,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爱。由此,我们又尝试以此为载体,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在中年级设计了《给恐龙洗洗澡》,高年级设计了《侏罗纪时期的南阳》、《可怕的恐龙灭绝》等,以吸引学生去查找资料,了解知识,从而增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发现意识,激发创造想象力。
【案例2】《家乡名人遗址写生》
我们尝试把教材中孩子陌生的古迹变为他们身边所熟悉的环境,如卧龙岗、武侯祠内殿堂雄伟,亭台壮观,大拜殿、茅庐、宁远楼等值得老师们挖掘、利用。同时,南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开展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相对于比较偏僻、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课题组成员也利用本地资源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如泥巴、夏季的麦秆、秋季的玉米叶,以及满山遍野的树叶、棉花,还有吃剩的瓜子壳等,都可以广泛运用于课堂上,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解决了农村儿童美术课缺少工具材料的困难,又为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发展民间美术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案例3】《家乡的小船摇啊摇》
淅川县是清代有名的商业重镇,其发达的水运造就了特有的人文景观,如香岩寺、坐禅谷、荆紫关等。因此,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画船,以感受家乡的风情。通过《线描——红军鞋》,观察家乡的特产——用龙须草编成的草鞋,了解其用途逐渐转化为装饰品的过程,并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生活,由此提高学生的线描写生能力。再如,《蔬菜动物大联欢》、《泥条娃娃》、《遍地蘑菇香》、《树页贴画》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美术课主题,都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无穷快乐。当他们发现自己身边随手可得的东西都能拿到课堂上变成一件件工艺品,而自己俨然成了一个个民间工艺大师时,那种自豪感就会由然而生。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反思
1.通过课题的实施开展,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认识到美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活动对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都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观念、过硬的教学技能外,还要掌握当地的文化、历史、民间艺术知识,并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
2.对于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来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实际出发,以发挥地域优势。在统一的课程计划背景下,要保证课程实施的个性化、学校教学的特色化,以展示教师风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今后的美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挖掘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把每一项活动都更加扎实地开展起来,使更多学生享受到美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与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滕守尧.中外综合艺术教育一百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