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与展望

2009-11-05 08:54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赵 丽 范 蔚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愿、自主进行的,建构具有本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1999年以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丰富,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主体分布不合理、研究范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内容深化不足、研究方法和视角单一、缺乏课程整合研究等。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研究主题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校本课程开发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1999年开始,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论著就不断呈现。截至2008年,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已整整十年了,这段时期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具体情况怎样?进展至何种程度?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发展趋势如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四个维度将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剖析研究间的差异,以期真实系统地把已有的研究结果反映出来,并较为客观地反映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探讨其已有研究的不足,分析其发展趋势,从而为在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更为有效可靠的信息资料。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来源和检索策略的确定。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我国目前资料收集较全面、具有较强权威性的全文数据库。通过对这两个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和实践界对某一理论问题的关注程度和研究进展。2004年,课程改革试验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这之后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也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本研究以2004年为界,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分为1999~2003年和2004~2008年两个时间段,以题名为“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相关查询,搜集专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料。

2.文献检索过程及检索方法。本文先采用初级检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题名为“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模糊检索,获得期刊论文115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62篇,获得硕博学位论文256篇,从而得到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初步统计结果。

接下来,采用布尔逻辑检索,分主题分阶段进行相关查询。主题包括论文作者单位、各学科开发研究情况、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六个方面,通过高级检索,获得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更为详尽的资料和数据。

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检索结果及分析

1.论文数量年度分布统计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年之前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总体上比较少,说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随着2003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和2004年课程改革试验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专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到2006年达到高峰,这一年的论文数量接近三百篇,占到十年研究论文总数的21.1%,说明校本课程开发受到了广泛关注。

1999年以来,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数量虽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见图1),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首先,十年间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仅占期刊论文总数的22.6%,从1999~2001年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初期,核心期刊论文占当年期刊论文总量的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以后的七年间虽然论文总量不断增加,但核心期刊论文再也没有达到这个比例,且整体上逐年下降,2008年甚至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也没有,而核心期刊是衡量研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说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其次,2006年以后的研究无论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一方面说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有所减少,另一方面,通过对2006年以后论文内容的分析,发现经过研究的高峰期,研究者开始冷静思考,试图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开辟新的领域,数量上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终结,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2.作者单位分布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明显看到,高等院校理论工作者一直是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无论是研究的初期还是研究的高峰期,高校研究者始终给予校本课程开发以高度关注,其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40%以上,其中各级职业学校也表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热情,如对“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对职业院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论证;分析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针对职业院校实际提出特定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当然,校本课程开发从一开始也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工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迅速增加,由1999~2003年的77篇增加到2004~2008年的249篇,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领域日益联系密切,从理论走向实践,结合学校文化传统、师生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成长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正是校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目标。另外,其他单位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校本课程开发有所关注,但论文所占比例呈负增长趋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还将以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为主。

3.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分布情况。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开发学科校本课程。十年来,关于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占到1/3的比例。分阶段来看, 1999~2003年期间仅有53篇,而在2004~2008年期间剧增至395篇,无论学位论文还是期刊论文,都对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给予充分的关注。这说明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将继续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见表3)。

从横向各学科开发研究情况分析,首先,开发研究所涉学科的范围扩大,研究者不仅关注学校主要学科课程,而且对艺体、德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也越来越重视,这也符合校本课程开发服务于学生的宗旨。

其次,学科间的整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各学科之间的内容可以相互借鉴,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对地理、历史学科相关内容的取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生物、物理、德育、美学等相关内容的取用;而有关德育、计算机的校本课程开发则完全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第三,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不平衡(见图2)。1999~2003年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差距不明显,论文数量都在10篇以内,但2004~2008年呈现不均衡现象。总体上看,文科明显优于理科,科技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既是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研究的一个发展点。另外,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后来者居上,发展速度最快。究其原因,一方面新一轮课程改革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力改传统大纲的“划一性”,提出了以功能为纲,按体育功能来划分学习领域的结构体系,最突出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具体确定学习内容,而由各个学校自己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实际进行选择,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的特色化、多样化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发展的沃土;再次,学生对以活动形式进行的课程较之其他形式的课程更感兴趣,这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得以迅速发展并呈现良好趋势的重要原因。

4.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图3显示,1999~2003年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比较单一,以质的研究为主,主要采用思辨和教育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2004~2008年期间的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如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的运用都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应看到,运用这些方法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数量并不多,且关于量的研究如实验法的运用更是少之又少,在所查阅的文献中,仅三篇论文用到了实验法,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叶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影响中小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和李芳芳《上海市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效果与实验研究》;西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杨易学《“足球中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验研究》。

5.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范围。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国内东部城市学校,虽然从最开始就有研究者关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但十年间有关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论文总数相当少,仅一百余篇,所占比例不到1/14。究其原因,除了农村学校自身不足之外,更多的还是应该反思研究本身。比如,在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范例中,上海大同中学、深圳罗湖小学、南师大附中等,都是城市重点学校,这些学校的特性和学校价值取向与农村普通中小学存在较大差距,从这些学校得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合农村学校。农村学校是课程改革最广阔的天地,如果选取几所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点,对广大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可能具有更大的启示、借鉴与推广意义。

另外,对少数民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薄弱,论文数量不到50篇,2003年之前的研究完全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学校,但值得欣喜的是,从2004年开始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而且呈现不断发展的势头。

第三,有关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相当有限,期刊论文不足10篇,学位论文不足20篇,这也反映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视野狭窄,研究缺乏广度和高度。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只有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的经验,联系本国实际,植根本土文化,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创建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6.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十年来,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内容所涉范围非常广泛,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研究;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对开发中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对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见图4)

(1)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研究。自1999年吴刚平在《教育评论》发表《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之后,一系列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理论研究就不断呈现,在研究初级阶段主要阐述了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开发活动的类型,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和意义,校本课程开发基本程序, 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这方面研究向更广的方向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局限于基础教育阶段,一些研究者也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在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发展,并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2)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论文有285篇,其中115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专题论述,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哪些课程资源,从哪里入手,怎样挖掘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进行了相关探讨,如课程资源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第二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第三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应该立足于知识、学生、社会这三个与课程内容紧密关联的核心点,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价值取向。

(3)对开发中教师和学生的研究。2001年之前的研究并未涉及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2001年开始,研究者逐渐从对校本课程本身的研究转移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上。八年间,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关于教师和学生的论文达到四百余篇,而对这两个主体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也近两百篇,内容涉及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教育智慧增长、教师角色转换、教师开发能力等方面;同时,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也关注到学生的利益,“以生为本”,立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存问题,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提升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关注的重点”。

(4)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研究者开始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对一百余篇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分析发现,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受国家课程影响,负担过重的国家课程导致师生精力和时间有限,对校本课程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观念陈旧、能力有限,陈旧的理念导致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足,加之相关能力和知识的欠缺,开发校本课程举步维艰;学校硬件设施的落后无法为校本课程提供实施的场所,学校软件设施如网络信息平台的落后导致教师信息闭塞,无法及时获取先进教育理念及有用资源;评价机制不完善,流于形式,评价方式传统单一,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密,评价制度不健全,难以有效激励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5)对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对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主要内容有: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框架,包括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三种基本方式以及学校层次的评价、用户层次的评价和教育系统层次的评价三个基本层次;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即坚持“持续发展”价值取向,追求“人本自然主义”学术取向;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内容,一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进行价值判断,二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三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益(开发效益是开发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与开发活动的投入的比)进行衡量。课程评价既是一种导向机制,又是一种监控系统,对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持续动态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甚少,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7.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视角。

总体上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视角单一,就课程而课程,大多数论文都从课程资源、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总的来说没有跳出教育学、课程论的范围,很少有研究论文从文化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校本课程。同时,我们也看到,从2003年开始,不断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如已有56篇论文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也有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的少量论文,虽然数量有限,但毕竟这是一个思维和方法上的突破,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从不同视角研究校本课程开发。

三、问题与展望

从统计结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总体状况良好,这不仅表现在研究数量上的增加,研究范围的扩大,且研究的内容日渐完善,论文的质量也相对有所提高。但是从十年来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研究主体分布不合理。半数以上的研究都集中在高等院校,而这些研究侧重理论,虽然理论成果丰富,但许多研究缺少对实践的关照,校本课程开发本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研究,立足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实践。随着课程权利的下放,赋予了学校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中小学教师成为第二大研究群体,但所占比例不到30%,而一线教师是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亟待加强。为此,高校理论工作者要勇于深入中小学,做好实地考察和研究,实实在在地指导和帮助对象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另外,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促进一线教师课程观念的更新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2.研究范围存在较大差异。校本课程开发无论是实验阶段还是后续推广阶段,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学校,缺乏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的关注。另外,有关少数民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更加不足。其实,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且区域性课程资源特色鲜明,少数民族地区更是积淀和传承着本民族独有的历史文化,因此,西部农村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西部高校应担当起这一责任,切实关注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周围课程资源,开发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建设一个个特色学校,更重要的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必将推动我国本土化课程理论的建设。

3.偏向单一学科的研究,缺乏课程整合研究。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各学科有不同的教师,他们各自钻研所教学科,就学科而学科,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就单一、片面了。“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有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课程整合因其灵活性、广泛性和实效性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今后应重视并努力实践综合性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整合相关学科内容,开发关联课程或跨学科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持续发展。

4.研究内容深化不足,研究比例失衡。十年来,论文主题广泛性已经有了很大的拓展,也产生了不少有一定见解的文章,但是多数研究论文深度不足,仅停留在对文献和经验的总结之上,很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更谈不上创新。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表象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同时努力从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特色出发,建构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体系,真正把体现自身特色的理论落实到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去。另外,还要特别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以评价促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5.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单一。从研究方法看,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很少,不能较客观地针对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分析,缺乏一定的可信度,因此,对某一具体问题合理地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质量。从研究视角看,大多数论文没有跳出教育学的窠臼,存在就课程而课程的现象,从文化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拓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6,(9):76.

[2]李焦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江西教育科研,2007,(5):98-99.

[3]邓纯考.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2,(2):39.

[4]刘晓山.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Z2):480.

[5]张廷凯.课程资源:观念重建与校本开发[J].教育科学研究,2003,(5):37.

[6]孙宝权.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点[J].现代教育科学,2006,(1):66.

[7]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J].教育科学研究,2007,(3):38.

[8]常维国.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8,(5):203.

[9]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框架[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3):57.

[10]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J].课程·教材·教法,2004,(5):19.

[11]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6-7.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生物HPS教育融入科学史的校本课程开发
简析校本课程开发在农村中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论校本课程开发的被动性和功利性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