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2009-11-05 08:54焦金龙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新课程高效课堂

焦金龙

时下,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及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首选目标。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多数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实践和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成果。一些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还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展示出来,以供同行们借鉴或者探讨。笔者就曾有幸聆听了兖州一中的如何构建“高效循环大课堂”的专题报告,从而对构建“高效循环大课堂”的整个流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久前,在山东省微山县历史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中,作为一位旁听者,笔者亦有幸聆听了所有参与评选活动的课堂教学,所有的参评课堂都是按照“高效课堂”的理念来设计和进行的,精彩之点屡屡呈现。笔者想就此次的聆听感想作一点思考总结,并希望能得到同仁们的指导和帮助。

一、“高效课堂”不仅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还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理念

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高效课堂即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在教师导学与学生主学的双边活动中,完美、高效地实现该堂课所预设的学习目标。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怎样实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是高效的。在新课程教学大纲中,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明确的,真切地落实在了每科课程的《教师教学用书》中。从参评老师们的课程设计中,可以感觉到,每位教师对所参评课堂的教学目标都极为明晰,有的还特意将教学目标直接明示在学生人手一份的学案上。教学进程的设计,则完全围绕“高效”的目标来进行。但在对“高效”的理解上,少数教师仍只是停留在了教学的表层次上,他们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积极,教学过程结构严谨,最后学生们“圆满”地完成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智能检测”,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至于从这节课中学生能得到哪些内在的进步和发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怎样的提升和认识,则可以忽略不计了。殊不知,这恰恰偏离了历史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的内涵——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应达到让学生增强历史意识,吸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为了让课堂表面呈现高效性,教师对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精心雕琢再雕琢,甚至于哪个知识点要用几分钟来完成,都策划得精确无误,这样的“精耕细作”从学生们人手一份的学案上可清楚地看到。这样逼真的形似“高效”的课堂秀,实际上展示了教师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得不为的急功近利的教学心态,急课改之功,近“高效”之利。“高效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是目标与发展的归宿。教师应试着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与课程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而不能厚此薄彼,在教学进程中逐渐落实并加以完善,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要不断努力,不断进行探究和摸索,否则,就会与所期待的目标越来越远。

二、“高效课堂”更需要基础知识的落实

无论何种方式的教学理念,都需要课程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认识学科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学科认识发展的起点。没有学科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而大谈发散学科思维、培养学科能力,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空中楼阁”。教师们或许是怕被冠以“填鸭式教学”的翻版,或者是怕违背了“学生会的一定不要讲”的自主学习原则,大多数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课堂上回避基础知识的落实。

笔者认为,在历史课程中,必须让学生及时、认真地落实特有的基础知识。比如,历史课程中一些重要的历史名词(如重要人物名字、历史事件名词等)、重大历史时间,都要提醒学生加以认真的记忆,而不能浮光掠影般地一扫而过。此外,有部分历史名词本身就是日常少见或少用的生僻字,如果不去认真落实并加以确认,在今后就难免会出错。有的初中低年级教师则采用了“比一比,看谁记得最正确”来巩固基础知识,既激发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好胜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是课程内容与三维目标的有效契合,若不符合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学规律,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妄谈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试想,一堂连基础知识都没有真正落实好的课堂,其“高效”又体现在哪里呢?

三、“高效课堂”的教学情境设计应注意学生的个体思维特征与知识环境的契合

情境教学法因可以以视听的方式将历史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强化学习感知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使用较多,很多教师针对具体课程内容所设计的历史情境教学新颖而富有情趣,学生们也乐于接受。在参评的诸多课中,有近一半的教师都设计了带有表演色彩的情境教学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或再现历史场景,或展示人物风貌,灵动而新奇、快乐,课堂气氛融洽热烈,教学效果自然非常明显。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作为主导教学的教师,要考虑到所设计的教学知识情境与学生的个体思维发展相适应,否则,不仅精心设计的情境教学效果要打折扣,有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如在《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针对谭嗣同的英勇就义内容设计了一个由四名学生来进行情景再现表演:“谭嗣同”在两名“清兵”的押解下缓缓走入“刑场”,走至“刽子手”跟前,谭仰面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后,“刽子手”作砍头状。这本是一节蕴含着极度悲愤壮烈情感的情境设计,如学生真情投入,就可以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不曾想到的是,四名学生感觉这样的表演很“逗”,“谭嗣同”高呼后则笑出了声,下面的同学也被其滑稽的表演所逗引,哄堂大笑!教师则满面尴尬,稍言几句后勉强转入了下一环节。庄严、沉重的历史一幕几乎成了一场滑稽的闹剧,让人感觉如鲠在喉。一段近乎完美的意在“高效”的情境设计转而功亏一篑,这实在是设计者所不曾意料到的。这可以说是一个在情境教学环节中的教训,它使教师们在历史情境教学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个体思维特征所处的阶段,更应注意学生的个体思维特征与所要设计的知识环境情感是否契合。只有认真为学生创设了“进入情境”的氛围,学生才会有发自内心的体验和表现,这也是笔者在今后的情境教学设计中要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课程理念为教师们改进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明确的方向: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显现出它的前瞻性、指导性作用。希望今后能聆听到更多同仁们在构建“高效课堂”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建议,踏入宝山,未可空手而归,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再多些思索,更多些进步。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新课程高效课堂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