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亚
【摘 要】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已成为趋势。作为历史知识的基础来源,史料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必须依赖的重要课程资源。将史料引入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成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在明确不同类型史料在教学中的主要特征和意义后,教师要能够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史料 新课程 载体 自主探究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教材内容相配合使用的各种史料,在检测学生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试题当中,材料分析题的比重也在逐步加大,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已成为趋势。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究竟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史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史料与教学的关系
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决定了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必须借助大量“史料”来进行。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必须要阅读、分析大量的史料。历史学科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历史时期的各种质地的器物、历史遗址、遗迹、建筑、碑刻、雕塑、绘画契约等实物资料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历史;文字资料如各种文献典籍、原始档案、会议记录、统计数据文件、年鉴、信札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的面貌。考察历史时,将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起来,互相验证,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为科学、全面。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些实物和文字资料有相当一部份可以作为史料应用于教学中。另外,现代出版的各类历史刊物、研究论著、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有关历史问题的报道、考古资料、文学和旅游等方面的文字读物,以及各种可用于教学的记录片、录音资料都可以作为历史教学研究的辅助资料。
中学历史教材中引述了部分史料,包括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以及相关历史地图等,作为对正文内容的说明、补充和扩展。试题当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即在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文献中,选取一段有代表性的文字,让学生阅读、分析后,回答题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史料阅读,容易将学生置身于历史环境当中去观察历史、理解历史,能够考察学生阅读理解、归纳分析,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以及概括和文字表述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明确史料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掌握一些阅读、分析史料的基本方法,提高史料阅读能力,逐步培养起通过分析史料、自主探究历史的能力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史料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教材中的内容叙述就是历史知识,而选入教材的史料,即“一般课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装饰性的,通常只涉及文义说明的问题”,仅仅被赋予例证的角色。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教师“教教材”的授课方式将历史课堂变成了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历史结论的场所。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要求“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内容应该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化和生活化方向的不断拓展与延伸,历史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历史观点、历史结论,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它们,在此基础上单纯记忆教材内容,而是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上。
历史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需要重新审视。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教学真正是“透过史料”来认识历史的?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再是机械地“教教材”?这就对教师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学中,教师应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阅读一封几百年前写下的书信、观看色彩斑斓的历史图片、观察出土的陶瓶碎片等大量未经过加工的史料,都能使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这样做,要比单纯讲授教材知识点更容易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求知欲望。其次,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内容,逐渐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意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对这部分史料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处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获得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史料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课文内容的例证而存在,而变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载体”和重要途径。
三、常见的史料来源及形式
教学中的史料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教材中补充的史料、教师有针对性补充的相关史料、试题当中的材料分析题型。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为主,图片、数字史料为辅,音响视频资料一般在具备多媒体条件的教学中与文字史料配合应用较多。实物史料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少见。
教材中补充的史料,仍然没有跳出对现成史学观点作解释和论证的窠臼,它们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此类史料的阅读、理解,逐渐学会整理、鉴别史料,正确分析、处理史料的基本技能;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
除教材中的史料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的一些史料,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宽,通过各种史料的阅读练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各项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去查阅相关历史书籍,阅读史料,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史料分析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逐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从史料中来,到史料中去”的较高的学习能力层次。
试题当中的材料分析题以文字史料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阅读史料,在理解史料本身涵义的基础上,能结合史料的按语和出处联系相关的史实和背景,结合已掌握的史料分析方法,挖掘材料间的相互联系,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回答题后所配的问题,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水平。此类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对有关史实的识记、理解以及归纳能力、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概括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除常见的文字史料外,图片资料也是较为常见的史料体现形式。历史教材和历史地图册中配有不少历史人物、文物照片、文化遗址的插图,历史绘画、历史漫画等都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比文字记载更生动、形象。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运用一些图片资料,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愿望。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形象直观,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受各种条件限制,一般中学里用于教学的实物史料非常有限。
四、史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史料用于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大多数中学生可能对阅读一些简短文字史料、历史图片表现出兴趣,但很少有学生具备研读专业史料、处理史料的能力,更不要说从阅读史料、历史论著中去总结出相应的历史规律。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研读史料,自主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类型史料在教学中的主要特征和意义后,能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而灵活地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参与,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工具书去搜集、整理教材以外的相关史料,自觉地把理论观点应用到史料的分析当中去,能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做到“从史料中来,到史料中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品尝到自主探究问题的乐趣,也可以从中感悟和掌握如何看待、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实现从单纯获取知识的目标向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更高目标的飞跃。
进行历史研究,应该是从研读原始史料开始,这样获取的信息才更有价值,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史料如果经过教师筛选,必然会降低史料本身的价值。在教学中,这一对矛盾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有效协调呢?
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简单方法。在这个阶段,他们最重要的角色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因此,在将史料引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相关的史料进行事先的选择,使学生在教师和教材的引导下,通过对一定史料的研读练习,培养起一些基本的史料阅读能力。比如,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识记理解能力,运用基础知识说明阐述历史事件、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综合分析材料、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能够逐渐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的自主创新意识;归纳概括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对于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史料毕竟是教材之外的补充资料,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时,应紧扣教材内容,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史料补充应突出教学重点、集中解决教学难点,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行有关史料习题训练时,应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要明确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精选练习题目, 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才能更好发挥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冠华.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历史教学,2005.
[2]白幼蒂.培养史、地、政学科间综合能力的探讨[J].历史教学,2000,(10).
[3]薛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点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1,(5).
[4]何大进.实物史料与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2003,(5).
[5]钱丽云.谈谈如何解析史料题[J].历史学习,2004,(2).
[6]王增科.新课程的关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历史教学,2003,(4).
[7]洪流.如何提高“史论结合”能力[N].中学生导报(高中),2002-12-10(A02版).
[8]茹建中.引导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情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Z].人教网,2007-04-11.
[9]张精轩.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看史料教学的重要性[Z].人教网,20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