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旻
【摘 要】当前,小学的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感恩教育,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不够、社会“感恩意识”的淡化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加以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推动小学感恩教育更好发展。
【关键词】感恩教育 小学生 对策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国家、社会、家庭给予了小学极多关注,而处于一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们,不仅需要在知识上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更应该加强实施。
首先,实施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切实地体验与实践知恩、感恩、报恩,可以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感激万物,从而更易提升道德品质,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最终成为一代健康的新人。
其次,实施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加强公民的以感恩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应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为了改变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态,让他们对周围给予其关爱的人心存感激。
再次,实施感恩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等,要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让世界充满爱,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小学感恩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已在中国流行,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但被美国人看重的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却很少得到我们的响应,这无疑是一种遗憾。感恩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当今感恩教育在小学的状况与历史传统相比,不免让人难堪。通过调查发现,感恩教育在小学中已有一定的进步,在重视程度、教育实践上有所改观,但是当前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与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小学感恩教育。
1.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感恩教育。当前,大多数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即使学校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也未把以感恩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提升到比智育更高、或者说与智育同等的地位,这也是孩子的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观因素。
一方面,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程进入了小学课堂,内容上着重培养学生做人和成人的核心价值,有利于学生践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然而,在当前大多数中小学课本中仍缺少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方面的德育内容。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仍存在偏差。在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第一要务,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是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尺度,往往只是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考试科目来抓,且将之“智育”化了,而没有真正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也就更谈不上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了。
2.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不够。
(1)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还与家庭的环境和教育有关。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已认识到应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但是,仍然有将近9%的家长还未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25%的家长只是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回报他人。调查显示:在周末,能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的小学生不足三分之一,这一方面体现了现代小学生愿意做家务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方面的意识和方式有所欠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仅仅局限于口头说教,而未落实到实践中。
(2)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在成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读好书,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报答。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包办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都轻易地予以满足,使孩子自然养成了一种错误的观点,形成了只有索取的价值观,也就出现了永远无法满足孩子全部心愿的现象,而孩子们还并认为这是应该的,根本不懂得回报,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家庭教育的过分溺爱是使孩子的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3)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缺失。感恩之心就是要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认同的基础上,只有了解父母辛劳的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为了自己成长所付出的一切价值,才会用感激之心来善待父母。现在,相当多的孩子都不了解父母的工作,父母工作的辛苦他们不了解;父母为生活所承受的压力他们不知晓。而父母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文化课,也不愿意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压力和艰难,这就造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无法激起孩子们的爱心,从而难以引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3.社会“ 感恩意识”淡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产生大量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新现象,整个社会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不谙世事的小学生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由于小学生还没有足够强的区分事物好坏的意识与能力,加上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状态,金钱和利益的权衡、自私与自利的贪婪不仅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而且还蚕食着人们的良知,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
综上所述,小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增进感恩意识的机会、途径少之又少,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加强力度,以增进“感恩”在学生中的影响。
三、推进和加强小学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1.拓展学生的阅读力,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众所周知,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很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都很深刻,并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阅读,小学生与书中的文字与图画互动,感受文中的情感,受到心灵的启发,从而达到教师、家长言行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式各类的书籍层出不穷,当今小学生阅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教科书里有关感恩的内容有限,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广开渠道,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以增进感恩意识的途径。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社会中的书店、借书馆都是非常适合的地方,教师和家长应多引导学生进入这样的场所,并有意识地指导其阅读与“感恩”相关的书籍。
2.提升教师的示范性,师生共建温暖之班。
(1)通过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首先,召开系列主题班会深化学生的认识。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有23%的学生几乎没有听过跟恩情有关的故事,6.28%的学生从没有学唱过感恩方面的歌曲。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在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日,仍然有不少学校、班级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因此,小学的教师们首先应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以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教师、朋友乃至陌生人给予的恩惠,所以必须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这样,学生才能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心怀感激之情。
其次,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增强感悟,借助故事的讲述来加深学生对感恩教育的理解。为了增强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每周或每月别人为自己做过的、自己受到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也可以给学生讲或让他们自己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
(2)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践感恩行为。
首先,教育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对他人的善举和恩情应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但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一些简单的行为也是对善意的回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主动帮助教师擦黑板,尊重教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此外,也可以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小事,如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等等。
其次,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让他们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将感悟转化为行动。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承担一定数量的集体劳动,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等,使之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教师的关怀。比如,主动为学校做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等等,这些既是责任感的反映,也是感恩意识的具体体现。学会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让学生学会感恩,是教育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3.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全力打造文明之校。校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应该与学校互动,在学校中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园里的各种设施,通过学校的隐性课程,如板报、橱窗等,展示典型的感恩教育案例,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恩教育。当学校有了良好的“感恩”氛围之后,学生间便会互相带动,互相学习,增进各自的感恩意识。其次,学校可组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事例,组织学生开展与感恩有关的互动,启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学生感谢父母、感谢教师、感谢自然、感谢社会、感谢祖国……使感恩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4.重视家长的影响力,积极营造温馨之家。
(1)使孩子学有榜样、身体力行。孩子仅仅将感恩的条文背熟,而未切身体验,也不一定能知道感恩。对不少孩子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还需要在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也就是说,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要学生“学会感恩”,就要解决可供“学”的对象问题,即成人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遵守有关条文,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实践,参加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孩子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来体现的,而光说不做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做到言行合一,让孩子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
(2)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当代学生习惯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而家长这种“在暗地里的爱”往往使孩子忘记了自己还应感谢家长。因此,要让孩子在真实的感知中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将感恩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而在内心深处激发出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的情怀与欲望。孩子不知感恩,责任往往在家长身上: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只求付出,而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从而误导了孩子,使之习惯于索取,而不知道回报,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因此,必须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父母生活的酸、甜、苦、辣,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感。
5.注重社会的影响力,努力构建和谐之境。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一个人成长成才,不仅仅是家庭父母的养育,还离不开老师、学校、社会、国家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要把感恩教育升华到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爱党的层面上,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让孩子懂得: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谈何爱祖国;一个有拳拳爱国之心的人必定有浓厚的爱乡之情、爱父母之心。“爱党爱国”的情感不是抽象的,而是十分具体的: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奉献社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感恩,才是真正的“爱党、爱国、爱人民”。
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了感恩的心,就会用一双感恩的眼睛去审视世间万物,就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从而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拥有了感恩的心,才会懂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创造、如何去给予、如何去奉献;拥有了感恩的心,各种其他优秀的品德便会在善良、美好的情愫和心灵中应运而生。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学会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更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只有心怀感恩,人与人之间才会变得融洽,社会、校园、家庭才会变得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徐芳.推进感恩教育——和谐社会的德育改革[J].太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26-127.
[2]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 架起孩子道德支点[J].南方论坛,2006,(6):27~28.
[3]丰根凤.关注学生的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6,(9):60-61.
[4]高琪,张锐.感恩教育途径初探[J].天津教育,2006,(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