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

2009-11-05 05:09陈明海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常态课回归小学语文

陈明海

摘要:课改的本意是要课堂教学消尽浮华。祛魅、解弊、寻根,回归本原。一切教育的改革归根到底是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传授书本知识和培养实践经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这三对矛盾之间找到出路。语文教学应向“常态”靠拢,常态课是自然的回归。

关键词:小学语文;常态课;靠拢;回归

一、永不言弃的背景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形式丰富了,知识结构整合了,作为课堂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课堂被激活了。有了更多的创新。如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质的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对话”,气氛非常活跃;读一读、演一演、讨论交流、观看录像等形式在课堂上屡见不鲜。似乎,气氛活跃证明了学生参与程度,主动性强,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但是冷静地分析这一热闹的课堂,似乎进入了一种十分浮躁的境地——其实掩盖了真实的问题,我所说的有些课堂变得浮躁了,肤浅了,眩目了,甚至迷幻了,具体表现如下。

(1)失控的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动辄小组讨论,有些学生瞎掺和,凑热闹,教师还以为是气氛热烈。

(2)解题多元化,怎样理解都行,说什么都对,甚至偏离主题也不纠正,丧失了教学目标和教师的引导。

(3)廉价的赏识表扬。学生发言平平也要大加赞赏:“你真棒!”于是全体同学奉命鼓掌,一个小学生到底有多“棒”?有时候连表扬的学生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棒”在哪里,这岂不在“棒杀”学生。

(4)盲目的随风而动,名师要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于是不管教授什么都合作,任由学生“合作”;名师说要先学后教,于是学生抱本而学,教师杵立待教;名师说要采用情境教学,于是教师极尽情境煽情,甚至出现教师慷慨陈词,学生窃窃偷笑的尴尬。

(5)泛滥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的画面太多,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静思。用展示代替了学生必要的动脑和动手,难以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6)杂乱的学科整合。语文的,科学的,品生品社的,不问来路一锅烩。缺失个性的课堂,成了大杂烩,成了四不象。

一味的照葫芦画瓢,务了虚,失了实,遮蔽了课堂的本色,误导了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隐患:其一,唯一追求热闹的课堂并不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过分热闹的课堂只是少数好学生表现的舞台;过分热闹的课堂助长了学生浮躁的学习风气;过分追求热闹的课堂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过分热闹的课堂不能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其二,上每堂课固然要做充分准备,如果连学生的发言、思维都框下、甚至课堂上何处是精彩高潮都要演练,这样的课就是花瓶,无常态可谈,这样的课不上也罢。

二、语文教学应向“常态”靠拢

课改的本意是要课堂教学消尽浮华,祛魅、解弊、寻根,回归本原。一切教育的改革归根到底是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传授书本知识和培养实践经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这三对矛盾之间找到出路。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回归本原,在矛盾冲突中找寻一个“中间地带”,摒弃形式主义,扎扎实实上课。如何才能让教学找寻到回归本原的路呢?

1、回归教材,科学再现教材场景

现在提倡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但是不要机械地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真正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度、全面系统地解读。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的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内容越教越复杂就是这个道理。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改造,才能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地用教材教。突出社会、生理、心理三种素质的覆盖面,在认知方而要一练多得。而不要多练一得。在教材处理方面要外延教材,联系生活,而不要应试,在教学结构方面要创新设计,而不要默守陈规;突出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减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地布置作业,作业题的设计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分出层次,作业质量高,有典型性,不搞题海;突出教学效果最好:认知、智能、个性水平全员提高幅度最大,知识获取,智能、非智能因素及品格形式的到达度高。

2、回归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改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对学生缺乏充分的理解与关注,却是当前一大积弊。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经验积累却认识模糊,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用心理学的观点,学生是一个成长体,对世界有一个内化、建构的过程,教师就应该有深度地关注学生的内化能力、建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要有以下几个突出。

突出主体学生活动时间。在课的结构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环节安排的时间最多;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积极活动的时间最多;在教学的多边活动中学生独立活动的时间最多。

突出学生主体内驱力的形成。学生能主动质疑,而不是被动的听讲或有疑而不问;学生能认真研讨,而不是一言不发或敷衍了事;学生能热烈地辩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求同存异;学生能积极动手,而不是静坐观望或随意操作;学生能踊跃举手,而不是少数人举手或滥竽充数。

突出学生主体有效认知活动。自学有效,自学不能放任自流;研讨有效,研讨不能徒有虚名;提问有效,提问不能一问到底;训练有效。训练不能浅入浅出。

课堂教学应突出教师点拨作用,多点拨,少错输;多设疑,少直叙;多“情境”,少平静;多线索,少单一。

3、回归目标,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同样是影响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我们不少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意识淡漠。有些教师即使制定了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应付,更不要指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照目标进行对比、反馈、调整了。现在的有些课堂往往天马行空,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就语文课的特点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接触文本,在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获得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对话奠定基础。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储备,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一样。当学生能静下心来,深入文本,这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上,不能自主地感悟课文内容,那么将直接影响与文本深入对话。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保证时间充足。引领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学生进入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与作品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心灵碰撞。二是方法到位。要让学生带着脑子读书,边读边

思考,边读边画做批注,引导学生弄清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多提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然后才进入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避免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交流,多数学生只作旁听者的局面。

三、常态课是自然的回归

追求了“常态课”才有追求“精品课”的可能,精品课是建立在常态课的基础上的,有常态课的影子。精品课精粹而不繁杂。精当而不失体,精辟而不流俗,精湛而不虚夸,精深而不肤浅。精进而不囿旧。一堂精品课必须是精彩而高效的。课堂上无论你采取了什么手段,重要的是否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经过一堂课的交流,师生间的情谊是否在彼此心中建立与加强。常态的教学,在常态基础上的精品课堂,时时引领着课改的浪潮,常态与精晶是课堂教学的一对辩证关系,认真研究这一辩证关系。对于我们的教学改革,会有许多启发。

1、常态课体现一种意识

如语文教学呼唤超前意识,这种超前意识的回归成为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变任务型、应试型的语文课为自主性、体验性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思想的课,有文化的课,有智慧的课,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

2、常态课体现一种精神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深刻指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人文精神的弘扬和文化底蕴的充实都是为学生的终身打地基的。有坚实的地基、有厚实的底气。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学习、追求就会出现新气象。教学务实创新,教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要能准确理解教材编排、选择适合切入口的“角度”;以认知规律为原则循序渐进、张驰有度的“梯度”;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意识的“广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触类旁通的“深度”随机应变、收放自如调动学生情绪的“灵活度”。

3、常态课体现一种追求

语文课改的最终目标应是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我们要处理好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学生愿望需求,教与学的价值取向,师生关系,“学得”与“习得”。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等对应关系。要体现教学系统的完美、富有远见,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学习习惯,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语文教师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你不是在砌一堵墙,而是在完成一项工程;你不是在上一节课,你是在改写许多学生的命运。有了这种认识,你才不会掉以轻心,你不会安于现状,才会对教学多一点研究。

4、常态课体现一种责任

这样的课负责教书育人的责任,引导教学改革潮流的责任,面向一定区域示范辐射的责任。要体现一种境界,王崧舟认为课有三层境界,第一境界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界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到这个时候,高峰体验,只有幸福,人课合一;天人合一,课其实无课。

(责任编辑:梁媛)

猜你喜欢
常态课回归小学语文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亲和:常态课的优雅
新课标下农村小语课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