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贵飞
新课程改革目标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精神、法制意识、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目标明确地指出了我们教育的目的,明确地给出了我们当前教育的任务,阐明了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和平稳定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个人道德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而,在小学阶段,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掌握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准则的阶段,在整个德育形成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充分做好表率示范作用
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就是教师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使他们形成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思想、品质等。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就说明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道德学习的楷模,在教育教学中起着知识传递、道德培养的双重角色。因此,教师角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自己不模范,何以为人师也?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时时刻刻作为学生的榜样,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人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一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更能充分体现出来。首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幼稚,还未定型,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外界环境对他们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他们就像一块刚开采出来未经雕琢的玉,但是模仿能力强。举个简单例子,例如,在教学生读课文时,如果教师唱读,学生也会跟着唱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不良的读书习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良好的影响。其次,大部分学生都把老师看作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在他们心目中,老师说的话就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老师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因而,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言行不一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所以,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应该考虑到它的示范性和感召力。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品格和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模仿,学生再经过实践,定然会认识它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起自己高尚的道德信念,形成优良的性格和品质。因此,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开阔教师视野,积极起到模范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二、抓住日常细节,重视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
俗语说:“小时偷根针,大了偷斤金”,这就向我们说明人的任何一种行为与成长期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要从学生入校园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一个人养成的各种习惯非常稳固的阶段是小学阶段,它会影响着人的终身。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就说明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对小学生品德教育要时时抓,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抓,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学生接触的各种事情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到小学生日常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个细化行为方面,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良好思想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守信、勇敢顽强、勤学好问、团结友爱、爱护公物、不怕困难、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刻苦钻研、活泼开朗的品格,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看到别人有困难时,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在劳动时,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人有礼貌等。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是也要进行随机表扬。而对那些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要及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逐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净化他们的心灵。善于抓住这些典型的日常小事例进行鼓励、教育,有利于学生明白良好习惯形成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而且这些耳闻目睹的东西,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的、最直接的而又重要的教育。
三、正确把握《思想品德》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各种教育之间和各科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其优化必定能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比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课时安排得少;其次是几乎没有什么书面作业;再次是很少笔试。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决不会亚于任何一门学科,甚至还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或许有的教师认为思想品德与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扯不上什么关系,我们培养的人才只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就行了。这是一种极其错误、极其片面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只有有着崇高的理想、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会更勤奋好学,将来才会对社会、对祖国贡献更大。著名教育家苏步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向青少年传授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教育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是确保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正是培养这样的优质人才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的重要渠道,因而,上好《思想品德》课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联系,是思想品德课主要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目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为核心,内容广,各科知识均有涉及;所谓区别,是指各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教育,只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具体学科知识和思想品德的交汇点上加以渗透,相互贯通。因此,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系,使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发挥整体效应。把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融于各学科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修养,又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汲取知识。比如,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于语文教学中,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学生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注重思想品德融合,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还能激发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因此,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融于各科教学过程中,是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之,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要认真地钻研,就会发现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