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制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近代化概述

2009-11-04 02:32李新科李远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学制体操课程体系

李新科 李远华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的近代化可以映射出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全貌。学制不仅承载了整个教育的历史,而且会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学制是研究我国教育近代化的钥匙。鉴于此,本文选取对我国近代体育影响较大的三个学制,对我国体育课程的近代化进行探讨。

一、《癸卯学制》与我国体育课程近代化

1《癸卯学制》产生的背景

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强势文化随之流入我国。西方基督教会为了使“全中国及全世界基督化”,在我国强行开办教会学校,并按照西方课程模式开设体育课程,从而把近代体育课程的种子埋入我国封建教育的土壤里。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为了兴办实业发起洋务运动,并效仿西方建立洋务学堂,开设体操课程,从而在我国自主创办的学校里出现了近代体育课程,标志着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教育救国呼声日甚,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并对体育课程(体操课)作出了明确规定。

2《癸卯学制》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近代化的影响

《癸卯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并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施行的新学制,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办教育无章程、学校无体系的状态,确立了我国近代学制的最初模式,奠定了我国近代学制的第一块基石,标志着我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全面启动。

(1)《癸卯学制》所规定的体育课程突出了“实用化”特点。实用化是课程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癸卯学制》中的体育课程“实用化”表现在:首先,《癸卯学制》的课程体系是对日本课程体系的模仿,体现了服务于近代工业的教育宗旨。《癸卯学制》规定“以谨遵御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所谓通才,即“振兴实业”通用之才。体育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毫无置疑地被纳入“培养通才”的教育计划中。其次,体育课程的实用化还表现为服从军事需要。《癸卯学制》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形势而制定,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养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为此,《癸卯学制》规定的体育课程,把“尚武”作为第一要事,指出“学堂兵操万不可少”,“兵式体操为主”成为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体育课程内容。

(2)《癸卯学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了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重的方针,确立了体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癸卯学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体魄”,其中“强壮国民之体魄”即体育方针。由此可见,体育课程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冲破了我国封建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

(3)《癸卯学制》对体育课程的设置体现出一定的科学倾向。《癸卯学制》模仿自日本,根源于德、法,课程的编制固然体现出西方科学主义精神。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已经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当时的《学务纲要》第26条要求:“各学堂课程科学,皆量学生之年龄精力而定,实可无竭蹶之虞。”并初步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确立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教育的科学性特征。

(4)《癸卯学制》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在全国得到普及和推广,使体育课程向平民化、大众化迈出了重要一步。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指出,“今中国振兴学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尤以明定宗旨、宣示天下为握要之图”说明学部将办学的对象锁定为“全国之民”。

但是,也应该看到,《癸卯学制》是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制订的,并非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我国体育课程还仅仅停留在对外国体育课程器物层面的照抄照搬上,缺乏对当时我国国情的考虑,体育课程存在的我国文化基础不足。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我国体育课程的近代化

清末教育改良没有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加速了我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过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教育进行改革。主要包括:《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小学校令》和《中学校令》、以及之后陆续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学校课程标准》等有关学校的法令。史称“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基本上沿袭了《癸卯学制》开设的体操课程,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乃至教法等都与《癸卯学制》没有多大差别。其体操课程仍隶属于军事需要,明确提出了军国民教育的宗旨。军国民教育——也称军国民主义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出现了体育课堂、课外执行两种不同体系的体育内容的双轨现象:一方面,课堂上实施《壬子癸丑学制》所规定的体操课程,主要以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为主;另一方面,课外开展以田径、球类为主要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使那些更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项目在学校有了广泛的学生基础,为其日后成为正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加速了体育课程的新变革,推动了体育课程的近代化。

三、《壬戌学制》与我国体育课程的近代化

1922年11月1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史称《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提出了七项标准:一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是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三是谋个性之发展;四是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是注意生活教育;六是教育易于普及;七是多留地方伸缩余地。为便于新学制的实施,1923年教育部又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壬戌学制》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后,集中体现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思想,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近代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壬戌学制》所规定的体育课程突出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把人性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是对封建旧教育的一次彻底否定。《壬戍学制》和《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从课程内容上彻底剔除了机械、严肃、整齐等体现绝对服从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兵操,代之以活泼、快乐、机敏等体现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田径、体操、球类,使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更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在课程要求上,正式取消了男女差别,赋予女生与男生一样平等地享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彻底冲破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使资产阶级平等思想贯穿整个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程制定的价值取向上,由服从社会需要的社会本位占统治地位,向关注学生自身发展,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本位转变。

《壬戌学制》所规定的体育课程科学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近代我国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壬戌学制》是我国历次学制改革中,比较自觉地试图把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用以指导教育改革实践的。《壬戌学制》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顺应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壬戌学制》的颁布带来了20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领域的革命。把我国的体育课程从“军国民主义”时代带到了“自然主义”时代。它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发展儿童的本性,纠正了以往体育课程过分强调服务于社会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现象;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构成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思想基础,对后来的体育课程乃至当今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标志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近代化过程的三个重要阶段。从《癸卯学制》到《壬戌学制》,反映了我国近代体育课程从器物层面的照抄照搬到思想层面的引入,从被动模仿到主动内化过程。三个学制的颁行使我国体育课程不断走向科学、民主、实用化和大众化。体育课程的制定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且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仅要彰显体育的本质属性,而且要充分发挥其多种教育功能;不仅要善于利用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而且要适合我国国情,融入我国文化,这是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必有由之路:

猜你喜欢
学制体操课程体系
体操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大学推出“弹性学制”值得期待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